-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jī zhuó yáng qīng ㄐㄧ ㄓㄨㄛˊ ㄧㄤˊ ㄑㄧㄥ
激浊扬清(激濁揚清)
语出《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本指冲去污水,浮起清水。后用以喻斥恶奖善。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於数子,亦有一日之长。”《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平剧为旧时代产物,不少教忠劝孝,激浊扬清之作。”亦作“ 激扬清浊 ”。 北周 庾信 《温汤碑》:“仁则涤荡埃氛,义则激扬清浊。”亦省作“ 激扬 ”、“ 激清 ”。《晋书·康帝纪论》:“帝亦克俭于躬,庶能激扬流弊者也。” 唐 李白 《上留田行》:“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范仲淹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公之旨也,岂徒正尔之名,盖将成尔之德,激清学校。”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基本含义
- 通过激发污浊之物,使清新之物浮现出来,比喻通过激励和改革来提升社会风气或个人品质。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讨论社会改革、个人成长和提升等方面的话题。可以用来表达对于改变现状和提升品质的期望和呼吁。
- 故事起源
- 激浊扬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子路篇》中。其中的原文是:“子路问:‘激者行之,浊者止之,是以远人也。’子曰:‘济于事而激于道,听于周而诛于外,故远人也。’”这段对话强调了激浊扬清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激发行动和改革来清除污浊,才能使远方的人们感受到美好。
- 词语结构
- 激浊扬清是一个由两个动词性成语组成的短语,其中“激浊”和“扬清”都是形容词性短语。
- 例句
- 1. 通过教育改革,我们要激浊扬清,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的人才。2. 这个社区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激浊扬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激浊扬清”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清水和浑水进行对比,想象清水被激发出来,冲洗浑水变得清澈。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社会改革和个人成长相关的成语,例如“锐意改革”、“力挽狂澜”等。这些成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激浊扬清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通过勤奋学习,激浊扬清,提升自己的成绩。2. 初中生:在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通过参与社区清洁行动,激浊扬清,改善环境。3. 高中生: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我们可以激浊扬清,为社会做出贡献。4. 大学生:大学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和积极实践,激浊扬清,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