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个人或集体在某个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改变或接受其他意见,导致争论或冲突的情况。也可用来批评那些固执己见的人。
- 例句
- 1. 他一向拗项,不管别人怎么劝说,都不肯改变主意。2. 这个团队里有几个人都是拗项的,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意见。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固执、顽固,不肯改变自己的错误观点或主张。
- 基本解释
《太平广记》卷一六五引 唐 卢言 《卢氏杂说·郑馀庆》:“ 郑餘庆 ,清俭有重德。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餘庆﹞呼左右曰:‘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舁臺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椀,蒸胡芦一枚。”后因以“拗项”为葫芦或鹅鸭的戏称。亦用以指膳食清俭。 宋 陆游 《对食戏作》诗之二:“白盐赤米了朝餔,拗项何妨煮瓠壶。” 清 金人瑞 《斫山喜食鹅戏为绝句嘲之》:“烂蒸拗项如壶喫,千本《黄庭》在腹中。”
扭转颈项。参见“ 拗项桥 ”。
- 延伸学习
- 1. 学习其他与固执己见相关的成语,如“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等。2. 学习相关的古代典故,了解更多关于固执己见的故事和人物。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拗项的孩子,从来不听老师的话。2. 初中生:有些同学太拗项了,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3. 高中生:他们两个人在班里一直拗项,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4. 大学生:有些同学对新观念非常拗项,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
- 故事起源
- 拗项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当时,昭公问左师:“吾闻先君有二马,一曰‘骖’,一曰‘騑’,吾欲知其所以异者。”左师回答:“骖驖者,马之美者也。”昭公问:“驩驎者,安得马之骖驖乎?”左师回答:“骖驖者,马之拗项者也。”这个故事表明了“拗项”的含义,即指马颈部弯曲,不容易改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和马的形象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匹马的颈部弯曲,无法改变的形象,以帮助记住“拗项”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拗项的“拗”是形容词,“项”是名词,原指马颈部的弯曲。比喻人固执己见,不肯改变错误的观点或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