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典礼仪式。《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 王莽 世,教授弟子恆五百餘人。每春秋饗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吴组缃 《山洪》十一:“他知道他们由 东老爹 和 双全官 领头,正开始祭祀河神的典仪。”
- 基本含义
- 典仪是指典范的仪态和礼仪规范。形容人的举止得体、庄重,符合礼仪规范。
- 详细解释
- 典仪一词由“典”和“仪”两个字组成。“典”意为典范、规范,“仪”指礼仪、仪态。典仪形容一个人的仪态庄重,举止得体,符合礼仪规范。
- 使用场景
- 典仪常用于形容人的仪态庄重、举止得体、符合礼仪规范的情况。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也可以用来指责一个人的行为不得体、不符合礼仪。
- 故事起源
- 关于典仪的故事起源较为模糊。典仪一词源自古代典章制度,表示官员担任职务时所应遵守的规范和仪式。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仪态庄重、举止得体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典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举止庄重、言谈举止典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在庄重的典仪下,他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演讲。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典仪这个成语:1. 将“典”字与“典范”联系起来,表示规范、标准。2. 将“仪”字与“仪态”联系起来,表示礼仪、仪表。3. 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台上,举止庄重,符合礼仪规范,展示典范的仪态。
- 延伸学习
- 1. 了解更多与礼仪和仪态相关的成语,如“仪表堂堂”、“仪态万方”等。2. 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提升自己的仪态和举止。3.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和仪态要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举止得体、言谈有礼,是我们班的典仪。2. 初中生:在社交场合,我们应该注意仪态,展现典仪的形象。3. 高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该以典仪的形象示范给其他同学。4. 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仪态端正、典仪大方会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