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閴若”。1.寂静貌。 清 陈维崧 《解连环·奕用<片玉词>韵》词:“花阴半庭閴若,渐局中争劫,枰上侵角。”
(2).形容烟消火灭。 清 陈维崧 《木兰花慢·新霁过蝶庵访云臣不遇词以柬之》词:“奈緑窗倚徧,罏薰閴若,茗椀依然。”
- 基本含义
- 形容寂静无声,没有人声和动静。
- 详细解释
- 阒若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阒”指寂静无声,没有人声和动静,“若”指像。合在一起形容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声音。
- 使用场景
- 阒若一词常用于描述环境的安静和寂静。它可以用来形容深夜或者偏僻的地方没有任何声音,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群安静无声,没有人说话或者活动。
- 故事起源
- 阒若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形容项羽在战败后,孤独地站在长安城的城墙上,四周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声音。这个故事成为了阒若一词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阒若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夜深人静,整个城市都变得阒若无声。2. 教室里一片阒若,学生们都专心听老师讲课。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阒若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安静无声的夜晚,没有任何声音,这就是阒若的意思。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阒若相关的成语,如“寂若无人”、“寂静无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夜晚的森林里,一片阒若,只能听到虫鸣声。2. 初中生:教室里一片阒若,同学们都在专心听老师讲课。3. 高中生:考试结束后,整个校园变得阒若无声,大家都在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