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人的天赋本性。《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荀子·大略》:“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淮南子·泰族训》:“圣人治天下,非易民性也。”《艺文类聚》卷五二引 汉 王粲 《儒吏论》:“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品质和本性。
- 详细解释
- 民性是指人们天生具备的性格、品质和本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点。它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个体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 使用场景
- 民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和本性。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 故事起源
- 民性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中:“民性至矣。自君之乱也,民始悔之。”这句话意思是说,人民的性情是至善的,只是在君主的错误统治下,人民才会悔过自新。这句话意味着人民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被扭曲。
- 词语结构
- 民性是一个名词,由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的民性温和善良,深受大家的喜爱。2. 这个民族的民性十分勇敢,从古至今都以勇敢著称。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民性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词语的含义。同时,可以结合例句进行记忆,加深对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关“民性”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成语和俗语。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深入理解和运用该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他的民性很好。2. 小学生:我的同桌很友好,我们的民性很相似。3. 初中生:他的民性坚韧不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下去。4. 高中生:这个国家的民性勇敢无畏,为了自由和民主一直奋斗。5.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可以发展自己的民性,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