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舌耕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在争论、辩论和交流中使用巧妙的言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例如政治辩论、商业谈判、法庭辩论等等。
- 例句
- 1. 在这次辩论中,他用了巧妙的言辞进行舌耕,最终赢得了辩论的胜利。2. 在商业谈判中,双方都在进行舌耕,希望能够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
- 基本含义
- 指通过口舌辩论来争取利益或者解决问题。
- 基本解释
◎ 舌耕 shégēng
(1) [live on teaching]∶授徒者恃口说以谋生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王嘉《拾遗记》
(2) [hard reading]∶指勤奋读书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和辩论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古代中国的辩论文化和辩论技巧,了解更多关于舌耕的故事和相关成语的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辩论比赛中,我用了舌耕的技巧,成功说服了同学们支持我的观点。2. 初中生:在模拟联合国的辩论中,我通过舌耕赢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3. 高中生:在学校的辩论社团中,我们经常使用舌耕来练习辩论技巧和提高口才。4. 大学生:在学术研讨会上,我通过舌耕来展示我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学者交流思想。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使用舌耕来解决问题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 故事起源
- 关于舌耕的故事并不多见,但是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辩论文化。在古代中国,辩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技能和学问,人们通过辩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和争取利益。舌耕成语的形成正是基于这种古代的辩论文化。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舌耕”与农耕的形象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用舌头翻耕土地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舌耕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其中“舌”是第三声,而“耕”是第一声。
- 详细解释
(1).旧时称以授徒讲学谋生。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贾逵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於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 贾逵 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镜花缘》第二七回:“况令郎身入黌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
(2).指说书。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由是有説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以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日分明之议论。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
(3).指读书勤奋。 宋 晁载之 《续谈助》卷一引《洞冥记》:“ 黄安 , 代郡 人也。早自卑猥,不处人间,执鞭荆而欲书,乃画地以记其数,一夕,地成池。时人曰: 黄安 舌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