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个人、组织或制度在处理问题时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也可用于批评某人固执己见,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行为。
- 例句
- 1. 他一向木理,不愿听取别人的建议。2. 这个组织的领导层思维太过木理,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 基本含义
- 形容思维僵化,不灵活,缺乏变通的能力。
- 基本解释
(1).树木的纹理。《文选·左思<魏都赋>》:“德连木理,仁挺芝草。” 李善 注引《孝经援神契》:“德至草木,则木连理。”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 房琯 ﹞罢归至 閬州 ,舍 紫极宫 。适雇工治木, 房 怪其木理成形,问之。道士称数月前有贾客施数段 龟兹 板,今治为屠苏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2).指树木的质地。《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三国 吴 陆玑 疏:“赤棠木理韧,亦可以作弓干。”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思维灵活性相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墨守陈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思维太木理了,从来不试着尝试新的游戏。2. 初中生:老师说我们要有开放的思维,不要变得太木理。3. 高中生:这个政策太过木理,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4. 大学生:我们应该开拓思维,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木理观念。
- 故事起源
- 木理的成语来源于《荀子·劝学》:“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故木秀于林,得伐而作舟;堆出于岸,方为成垒。”这段文字意思是说,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取得成功。这里的“木理”指的是木材的纹理,比喻坚固的东西,与成语的含义有所关联。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木理”联想成“木头的纹理”,木头是坚固的,不容易改变形状。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即形容思维僵化,不灵活。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详细解释
- 木理意为木头的纹理,比喻思维僵化,不灵活,缺乏变通的能力。形容人固执己见,不肯接受新事物或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