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逈出”。1.高耸貌。 南朝 梁元帝 《巫山高》诗:“ 巫山 高不穷,逈出 荆门 中。”《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 侯景 ﹞众见飞桥逈出,崩腾而走。” 明 傅新德 《送郭青字参藩巴蜀》诗:“ 岷 峨 迥出天连雪,栈阁平临马度云。”
(2).突出;超群。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子阳 诗奇句清拔, 谢朓 常嗟颂之。 洪 虽无多,亦能自迥出。” 金 王若虚 《清虚大师侯公墓碣》:“﹝师﹞年十四已克主大醮,词音清亮,逈出一时,儕辈翕然推服。”
(3).高出;超过。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梅之清香玉色,迥出桃李之上。”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刘长卿 体物情深,工於铸意,其胜处有逈出盛 唐 者。” 清 陈鳣 《对策》卷五:“今观 蕡 ( 唐 刘蕡 )策,力攻藩镇之强,痛斥阉寺之祸,劲气直节,凛凛逼人,迥出 牛僧孺 、 元稹 、 白居易 之上。”
- 基本含义
- 与众不同,独特出众。
- 详细解释
- 迥出形容某人或某物在某种方面与其他人或物截然不同,独一无二,与众不同。这种差异可以是在外貌、能力、品质或表现等方面。
- 使用场景
- 迥出常用于夸奖某人或某物的出类拔萃之处,表达对其与众不同的欣赏和赞扬。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背景下与其他人或物的差异。
- 故事起源
- 成语“迥出”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晋书·王戎传》,其中有一句话:“亦迥出群伦,异于常流。”意思是王戎的才能出众,与众不同。后来,人们将“迥出”作为成语使用,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独特之处。
- 词语结构
- 迥出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迥”和动词“出”组成。
- 例句
- 1. 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迥出,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2. 这家餐厅的菜品迥出于其他餐厅,口味独特,吸引了很多食客。3. 她的演讲才华迥出,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迥出”与“与众不同”这个近义词组进行联想,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迥出”相关的成语,如“出类拔萃”、“异军突起”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在画画方面迥出于其他同学,他的作品总是最好的。2. 初中生:这位新来的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迥出于其他同学,获得了冠军。3. 高中生:她的写作能力迥出于其他同学,每次作文比赛都能获奖。4. 大学生:他在研究领域的成果迥出于其他同学,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