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鸣柝常用于形容言辞犀利、批评激烈的场合。可以用来形容辩论、争论、评论等场合中的激烈言辞。
- 例句
- 1. 他在会上鸣柝,批评了部门的不作为。2. 老师的鸣柝让学生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 基本含义
- 指评价或批评别人的言辞响亮激烈,声势浩大。
- 基本解释
敲击梆子使发声。常用以巡夜和聚众。 唐 符载 《士洑镇保宁记》:“向至暮夜,则渔者唱,樵者和,荡荡然罢鸣柝吠犬之惊。” 宋 范成大 《次韵知郡安抚九日南楼宴集》之三:“万陇登禾新霽色,千村鸣柝旧寒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炊熟则鸣柝聚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鸣柝相关的成语,如“鸣锣开道”、“鸣金收兵”等,丰富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在课堂上鸣柝,批评了我们的懒惰。初中生:在班会上,同学们鸣柝批评了不守纪律的同学。高中生:辩论赛上,选手们鸣柝争论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学术论坛上,专家们鸣柝批评了一篇有争议的论文。
- 故事起源
- 鸣柝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古代的柝是一种大型的鼓,用来在宫廷音乐中增加气势和声响效果。后来,人们将“鸣柝”这个形象引申为形容言辞激烈、声势浩大的批评或评价。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鸣柝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台上,用力敲打着大鼓,发出激烈的声响,形成了鸣柝的场景。
- 词语结构
- 鸣柝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详细解释
- 鸣柝是由“鸣”和“柝”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鸣指发出声响,柝指古代乐器中的大鼓。鸣柝比喻言辞激烈、声势浩大地批评或评价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