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伏笔的词语解释
伏笔的意思
拼音:fú bǐ    注音:ㄈㄨˊ ㄅㄧˇ
使用场景
伏笔经常出现在小说、电影、戏剧、故事和演讲等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增加情节的紧张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故事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例句
1. 这部小说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让人一直猜测结局。2. 在演讲中使用一些伏笔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加演讲的效果。
基本含义
指在故事、文章或计划中,事先安排好的暗示或预示。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构成]
偏正式:伏(笔
[例句]
课文前一段为后一段打下了伏笔。(作宾语)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伏笔相关的成语,如“众口铄金”、“炙手可热”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作文中使用了伏笔,让读者猜不到我接下来要写什么。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伏笔,让我们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3. 高中生:这本小说的伏笔设计得非常巧妙,让我一直想知道结局是什么。4. 大学生:电影中的伏笔让我对主角的命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5. 成年人:在商业计划中使用一些伏笔可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故事起源
伏笔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原文为:“伏而后能言,言而后能行。”后来演变为“伏笔”。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国君周昭公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他决定设伏来阻击敌军。他事先安排好伏兵,然后才能出言行动。这个故事中的“伏笔”一词,引申为事先做好准备或安排。
英文翻译

1.a hint foreshadowing later developments in a story, essay, etc.; foreshadowing; an anticipatory remark in a story, an essay, etc.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伏笔”这个成语:1. 将“伏”字与“准备”联系起来,表示事先的安排或准备。2. 将“笔”字与“写作”联系起来,表示文学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词语结构
伏笔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详细解释

◎ 伏笔 fúbǐ
[a hint foreshadowing later developments in a story, essay, etc.;foreshadowing] 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纔得有个间架结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七章:“预示未来,又可以分‘预作伏笔’和‘制造空气’两项。” 茅盾 《无题》:“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

(0)
诗文中出现“伏笔”的诗词

玉泉普明法师赞

金石丝竹难以类乎声,碧云清风难以同其调。

玉光幽洁,花信融通。妙在有无外,岂堕空假中。

张生伏笔,何处形容。

此是适庵老子之常准,肯与能诗能画者同。

藉藉流芳灵苑寺,眇然千古仰高踪。

(0)

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四首·其一

龙蛇起伏笔无前,江汉渊回语更妍。

好事元须一赏足,藏家不必万人传。

(0)

玉指法训练普明法师赞

金石丝竹难以类乎声,碧云清风难以同其调。
玉光幽洁,花信融通。
妙在月无外,岂堕空假中。
张生伏笔,何处形容。
此是适庵老子之常淮,肯与能诗画者同。
藉藉流芳灵苑寺,眇然千古仰高踪。

(0)
诗词分类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诗人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