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上巳节的词语解释
上巳节的意思
拼音:shàng sì jié    
基本解释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详细解释


 简介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三月初三为南乡峻嶂山的庙会节场,香船游肪停满烧香滨。婶婶山麓雪浪乡的农民,有快船比赛风俗。上午,各村青年摇着快船,满载村民,赶至辉蹿山看庙会,游节场。午后,快船集中到葛埭桥附近的长广溪参赛,看过迎神赛会和游节场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观看快船比赛。参赛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显神通。接着由表演中涌现出来的佼使者自由结合,以两船为一组进行比赛。小组优胜者再自由结合,依次比赛,直至决出冠军为止。 比赛时,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河中船如飞箭,急流勇进,甚为壮观。上巳节也称女儿节 。

来历

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活动

(一) 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并且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二) 祓禊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妇女不孕育。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

(三) 曲水流觞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四) 会男女

在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会男女的风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踏青也是此类遗风。江苏武进地区在初三游南山,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

(五) 蟠桃会

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拜西王母在中国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风俗,如扬州拜三茅真君,又称瞎子赛会。温州则在农历三月三供无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贵子。厦门有石狮会,成都有抛童子会。在抛童子会上,谁抢到童子,谁就能生子,故抢到童子的人被视为英雄。山东齐河不育妇女,在农历三月三要去娘娘庙烧香叩拜,主持赐给一根红线,求育者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象征娘娘神赐子,生子后把泥娃娃放在墙洞内,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给娘娘神烧香上供。在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大娃娃”年画,说明京津地区也流行拴娃娃风俗。现在农历三月三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但各地还有类似风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丽水的龙子庙会、吉林永吉的龙王祭、浙江海宁的双忠庙会等等。 上巳节虽然主要是祈求人类繁衍,但是古代信仰认为人的繁衍也能促进农作物的繁殖。民间流传的麦生日,就认为麦与人一样有一种生育能力。农历三月三在吉林有 许多节日活动:一种是瞎子会,即盲人集会,选会首,共聚餐,实行自我保护;另一种是大神节,在此举行萨满出师会,并抬神出巡,此后作法时就可独立跳神了。有的当天还要祭仓神,成为祭犁日,从此开始春耕活动。正因为如此,上巳节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农忙。 古代有些地方,在上巳节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上巳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流行,如朝鲜族的三巳节、土族的三月三,白族、布朗族、侗族、壮族、黎族、畲族也过上巳节。

民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 )。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记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 《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诗词

王羲之鼎鼎大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吴自牧《梦梁录》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就是指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事)唐朝赐宴曲江,倾都(全城出动,好大的场面)禊饮踏青。” 描写三月三盛况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晋朝张华有《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

暮春元日,阳气清明,

祁祁甘雨,膏泽流盈。

习习祥风,启滞异生,

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梁朝沉约有《三月三日率尔成章》

丽日属元巳,

年芳具在斯,

开花已匝树,

流嘤覆满枝。

陈朝江总有《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

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

醉鱼沉远岫。浮枣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

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

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唐王维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

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

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王维老人家也真能写,年年都要过上巳节,每年这一天总要来一首。他的应制诗居然左一篇,右一篇,不重样.。

杜甫的《丽人行》也写杨贵妃和姐姐们这天游春的情形。“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刘禹锡和白居易,也有三月三在洛水边“掉歌能俪曲,墨客竞分题”的酬唱。不知现在哪里还能看到此等盛景?这一延缓了千年的优雅,似乎已消逝岁月长河里了。只听说如今江南某些地方,在上巳节这天人们会吃个红鸡蛋。算是它留下的最后的涟漪。除此以外,大概只能看到西南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对歌了。

在汉武剧中曾有武帝等一干皇室宗亲在渭河边举行某种仪式的情节。剧中表现是武帝为宫中妃嫔用一种类似菖莆的植物洒水。其实他们是在过节。这种活动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节日----三月上巳节,一种带有原始祭祀意味的节日。三月上巳节,也就是修禊事。修,动词,从事、进行、做的意思。禊,原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叫祓祭。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象不象现代的香熏SPA?后来人们称之为禊。 《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春秋时代,《诗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 《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诗 郑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以下的注释是朱熹写的。

赋而兴也。涣涣,春水盛貌。盖冰解而水散之时也。蕳,兰也,其茎叶似泽兰,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且,语辞。洵,信。吁,大也。浏,深貌。殷,众也。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勺药,亦香草也,三月开花,芳色可爱。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详。故其女问于士曰,盖往观乎?士曰,吾既往矣。女复要之曰,且往观乎?盖洧水之外,其地信宽大而可乐也。于是士女相与戏谑,且以勺药相赠而结恩情之厚也。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朱熹不愧是道学先生,注释也不忘批判一下,忍不住说声“淫奔者”。

译:溱水河呀洧水河,春来涨满那沙洲。青年小伙和姑娘,清香兰花拿在手。姑娘说道:且去游!小伙子说:虽游过;不妨再去走一走! 一走走到洧水河,地大人多真快乐!挤满都是男和女,又是笑来又是说,互相赠送香芍药。溱水河呀洧水河,河水深清起微波。青年小伙和姑娘。 一伙一伙真是多。姑娘说道:去看看! 小伙子说:已看过;不妨再去乐一乐!一走走到洧水河,地方宽敞人快活,挤满都是男和女。又是笑来又是说,互相赠送香芍药。

后来儒家的老夫子们,与朱熹相似,都把描写这些情形的诗说成淫诗。其实,他们自己也不能免俗。《论语 先进》记载孔子弟子曾晰的志向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好春装,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一路吟咏着诗歌回来。多么有小资情调啊,引得孔子立刻对他的志向大加称赞。

相关节日

先从寒食节的源头说起,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换火”。“换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应当禁三天,为的是“换火”,家家把炉灶清理,用缸瓦膛灶,俗称膛炉子。家中禁火吃寒食。如果去扫墓,也不能见火,而是在坟上插个秫秸为骨架的“佛陀”或压上些纸钱而已。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中国各地。寒食节成了中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大约从唐代起,文人诗客借寒食节吟事抒怀,流传着不少诗文及韵事。又因寒食在清明前一或二日,故诗中常常“寒食清明”并提。如沈佺期《驩州不作寒食》诗云:“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刚逢寒食,又盼清明,一诗兼及两个节令,表现怀念帝乡和亲情的感思,可算得深切隽永之至……

而上巳节则是每逢农历三月三在古时称为“上巳节”,是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已节”演变而来的。那时这个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巳”是地支中的干位。过去纪年纪月纪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番搭配,以数学组合方式组成六十个组合形式来记日记年。“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大概起源于周朝,《论语》中就曾谈到过这个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介绍说:“三月上巳,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挈。”是说上巳节时,大家都到江水边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灾除邪,古语称之为“祓禊”。由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是不同的,所以到魏晋时便以固定的三月初三来代替上旬巳日。过去,在这一天,满朝文武百官有集体休假的;皇帝经常用这个日子来宴请新科进士。人们要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自由交往。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唐代,这种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到秦时,“上巳节”的活动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从上巳节到三月三,从祓禊到踏青,节日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进步历程。三月三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下去了,现在只有些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这一风俗的地方,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节日。这也因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还

有就近日期的寒食节就阴历而言,大约是在二月底三月初之时,三节的时间和内容如此的相近、相似,后人便将三月三、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因此,三月三在现今的汉族群众中可说已不成其为节日了,仅只保留了某些痕迹而已。

清明则是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寒食、祭祖、踏青、户外运动都在清明节中体现出来了。所以说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一个节日。

考证

上巳节,又称元巳节、修禊节,最初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为了便于记忆,自魏晋时起,人们便将它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而不再问逢巳与否。《晋书》卷二十九《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关于上巳节的起源,据专家考证,可能源于上古时期对主管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的祭祀活动及由此而来的仲春之会。

古时,每到上巳节这天,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嫔妃、公卿大臣,都要到江河池沼之滨洗濯沐浴,以求消灾去病、祈福求祉、祓除不祥。关于这一习俗的起源,《宋书》有如下的说法:“旧说,后汉郭虞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产二女,上巳产一女,二日之中而三女并亡。俗以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如东流水上为祈禳自洁濯,谓之禊祠(同‘祀’)。”其实,这只是民间的演绎,不足为信。早在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 )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

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 “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一些习俗仍在流传。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估计其受欢迎程度大概和我们现在的圣诞节差不多。《汉书 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魏晋后,三月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活动,也许是为便于记忆吧。 《宋书 礼志二》记载 《月令》 :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这里说明了原出于祭祀,同时也说明了汉以后不再作为祭祀仪式,而变成了宴会游玩的活动。

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言下之意,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上巳节这天出门了,可以尽情猎艳了。

基本含义
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称为“三月三”,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庆祝。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意义,是祈求平安、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重要日子。
使用场景
上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出现在与中国传统节日、祭祀活动、民俗习惯等相关的场景中。在学习中国文化和传统节日时,了解上巳节的含义和习俗,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故事起源
上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祖活动。相传,上巳节最早源于古代的巫术活动,人们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举行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活动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成为了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的日子。
词语结构
上巳节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上”表示时间上的“在”,“巳”是农历中的一个月份,表示三月,而“节”则表示节日。这个成语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这个特定的中国传统节日。
例句
1. 明天是上巳节,我们一家人要一起去祭祖。2. 上巳节时,人们会戴上花环,赏花赏景,享受春天的美好。3. 学校组织了一次上巳节的庆祝活动,同学们都非常兴奋。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上巳节这个成语:1. 将成语分解成每个字的含义,理解“上”、“巳”、“节”三个字的意思。2. 找到与上巳节相关的图片或故事,将其与成语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上巳节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参观相关的展览。此外,也可以和中国朋友交流,了解更多关于上巳节的习俗和传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上巳节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踏青,玩得很开心。2. 初中生: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我们会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福运。3. 高中生:上巳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风筝、赏花等。
(0)
诗文中出现“上巳节”的诗词

钱塘观潮歌

向闻钱塘潮最奇,江楼凭几今观之。

更闻秋壮春弗壮,弗壮已匪夷所思。

两山夹江龛与赭,舋束长流逼东泻。

海潮应月向西来,恰与江波风牛马。

江波毕竟让海波,回澜退舍如求和。

洪潮拗怒犹未已,却数百里时无何。

于今信识海无敌,苞乾括坤浴渊魄。

何处无潮此处雄,雄在奔腾旋荡激。

蓂茁三叶及落三,皆最胜日期无淹。

我来正值上巳节,晴明遥见尖山尖。

须臾黯黮云容作,似是丰隆助海若。

天水遥连色暗昏,倏见空际横练索。

旁人道是潮应来,一弹指顷堆银堆。

疾於风樯白於雪,寒胜冰山响胜雷。

砰硡礌硠礴磅磕,紞紞啍啍吼哕哕。

流离顿挫无不兼,回斡旁喷极滂沛。

地维天轴震撼掀,天吴阳侯挟飞廉。

蛟龙鼓势鱼蟹遁,长鲸昂首嘘其髯。

榜人弄潮偏得意,金支翠旗箫鼓沸。

忽出忽入安其危,但过潮头寂无事。

因悟万理在人为,持志不定颠患随。

迟疑避祸反遭祸,几不见笑於舟师。

(0)
诗词分类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诗人
黎士弘 刘仁本 陈洪绶 马致远 李朴 张仲素 高其倬 柳恽 聂夷中 胡安国 翁森 宗楚客 詹敦仁 邢参 韩琮 韩菼 江万里 钱大昕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