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纡意常用于形容人在面临选择、决策时,心思烦乱,难以下定决心的状态。可以用于形容情感纠结、矛盾不定的心情,也可以用于形容思绪纷乱、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 例句
- 1. 他在选择大学专业时纡意不决,犹豫不决。2. 面对两个工作机会,她纡意不定,无法做出决策。
- 基本含义
- 纡意指纠缠、缠绕、纠结,形容心思烦乱,难以决断。
- 基本解释
委屈己意而奉承他人。《南史·任昉传》:“ 永元 中, 任昉 紆意于 梅虫儿 , 东昏 中旨用为中书令。”《陈书·宣帝纪》:“紆意舞文,纠听所知,靡有攸赦。”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纷纷扬扬”、“犹豫不决”等,来拓展对纡意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做作业时纡意了,不知道该先写什么。2. 初中生:面对选课,我纡意不决,不知道该选择哪门课程。3. 高中生:考前复习时,我纡意不定,不知道该重点复习哪些知识点。4.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的问题让我纡意不决,不知道该去哪个城市发展。
- 故事起源
- 纡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原文是:“纡余既为巧言令色之士,又为纡余之人也。”其中“纡余”指的是纠结、纷乱的心思。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引用和使用,形容人的内心纠结、烦乱的状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纡意”与“纠结”进行联想,两个词语发音相似,并且含义相近,都指的是心思纷乱、难以决断的状态。
- 词语结构
- 纡意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纡意是由“纡”和“意”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纡意的本义是指物体缠绕、纠结,引申为指心思烦乱、难以决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的内心纠结、矛盾不定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