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乐府《近代曲·杨柳枝》的别称。 唐 白居易 《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银烛忍抛《杨柳曲》,金鞍潜送石榴裙。” 唐 崔涂 《读<庾信集>》诗:“唯有一篇《杨柳曲》, 江 南 江 北为君愁。”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梁应来 绍壬 为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听玉笛吹来,徧传 南海 ;双声《杨柳曲》,问金尊把处,忆否 西湖 。’”亦称“ 杨柳歌 ”、“ 杨枝曲 ”。 唐 孟郊 《折杨柳》诗之二:“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枝疎缘别苦,曲怨为年多。” 明 刘基 《过苏州》诗之四:“陌上清歌最可听,谁知此是断肠声。就中更有《杨枝曲》,恨杀昏鸦及晓鶯。”
- 基本含义
- 指某人或某事物的表现或行为轻浮、柔弱、柔情脉脉。
- 详细解释
- 杨柳曲源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少女在江边听到心上人歌唱的情景,其中的“踏歌声”表现出了少女的轻浮、柔弱、柔情脉脉的心情。后来,人们将“踏歌声”简化为“曲”,并加上杨柳这一形象,形成了成语“杨柳曲”。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表现或行为轻浮、柔弱、柔情脉脉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过于轻佻,或者某事物的特点过于柔软。
- 故事起源
- 成语“杨柳曲”的故事起源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诗。
- 词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杨柳”,修饰部分为“曲”。
- 例句
- 1. 他的言谈举止总是显得杨柳曲,缺乏稳重。2. 她的性格像杨柳曲一样柔软,容易受他人影响。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杨柳曲”与杨柳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柔软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表达出某人或某事物的轻浮、柔弱的特点。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唐代文学,了解唐代文人的作品和风格,深入理解“杨柳曲”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舞蹈动作像杨柳曲一样轻柔。2. 初中生:他的声音像杨柳曲一样柔情脉脉。3. 高中生:她的性格像杨柳曲一样温柔婉约。4. 大学生:他的言谈举止总是显得杨柳曲,缺乏稳重。5. 成年人:她的性格像杨柳曲一样柔软,容易受他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