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象声词。形容声音纤柔细长。《古诗源·汉安世房中歌》:“鬻鬻音送,细齐人情。” 沉德潜 注:“鬻,音竹。鬻鬻二语,写乐音深静。” 宋 刘攽 《和王正仲熙宁郊祀二十韵》:“送音仍鬻鬻,畀福想霏霏。”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言辞虚伪,言不由衷。
- 详细解释
- 鬻鬻一词源自《礼记·曲礼上》:“言而无信,鬻鬻也。”意为说话没有诚信,言辞虚伪,不真实。形容人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 使用场景
- 鬻鬻常用于形容人言语虚伪,不真实的情况。例如,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承诺时没有真诚的态度。
- 故事起源
- 鬻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中,用来描述人的言辞虚伪的情况。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言辞的真实性和诚信,因此对于鬻鬻这种行为非常不屑。
- 词语结构
- 鬻鬻是由两个相同的字“鬻”组成的,表示重复或强调。
- 例句
- 1. 他说话总是鬻鬻的,让人难以相信他的承诺。2. 她的表演虽然很动情,但我觉得是鬻鬻的,没有真实的情感。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鬻鬻”与“虚伪”、“不真实”这些词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其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说话时嘴巴张开,但里面却是空的,没有真实的东西。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言辞相关的成语,如“虚与委蛇”、“口是心非”等,来扩展对言辞真实性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道歉听起来好像是鬻鬻的,我不相信他是真心的。2. 初中生:她在演讲中的表情很鬻鬻,让人觉得她并没有真正的热情。3. 高中生:政客的许多承诺都是鬻鬻的,根本不能相信。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成语还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实际应用进行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