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黩货一词常用于批评、谴责或警示某人的品行恶劣,特别是在道德、伦理方面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它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比如政治家、商人、官员等。
- 例句
- 1. 这个人居然偷了老人的钱包,真是个黩货!2. 那个官员贪污受贿,完全是个黩货。3. 这位商人不仅欺骗顾客,还克扣工人的工资,真是个黩货。
- 基本含义
- 指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人。
- 基本解释
◎ 黩货 dúhuò
[be gready for money] 贪财
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唐· 柳宗元《封建论》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与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相关的成语,如“狼心狗肺”、“丧心病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欺负同学,真是个黩货!2. 初中生:他作弊考试,真是个黩货!3. 高中生:他故意传播谣言,真是个黩货!4. 大学生:他贪污公款,真是个黩货!5. 成年人:他背叛朋友,真是个黩货!
- 故事起源
- 黩货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故事中,项羽作为一位楚国将领,表现出了极度的残忍和无情,对待俘虏和平民非常残忍。项羽的残暴行为被人们称为“黩货”,以此来形容他的品行恶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黩货”与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人联系起来,形象地描绘一个黑色的人来记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容词+名词的结构。
- 详细解释
贪污纳贿。 宋 苏轼 《论特奏名》:“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县,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黷货,以为归计。”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其非俭於制,而又黷货焉,诛之甚有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