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交流和写作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柔弱、纤细、轻盈等特征。
- 例句
- 1. 她的身材丝苓,走起路来轻盈飘逸。2. 这幅画用线条勾勒出了一种丝苓之美。
- 基本含义
- 形容事物细小、轻盈、柔弱。
- 基本解释
《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 高诱 注:“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因菟丝与茯苓有依附关系,后遂用“丝苓”比喻姻亲。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花木》:“亲姻,曰有丝苓之好。”
- 延伸学习
- 1. 探索其他含有“丝”和“苓”这两个字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2. 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注意作者如何运用丝苓这个成语来描写人物或景物。3. 练习造句,运用丝苓这个成语来描述身边的事物,提升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草在微风中摇曳,像丝苓一样轻盈。2. 初中生:她的舞姿优雅而丝苓,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3. 高中生:这幅画用线条勾勒出了一种丝苓之美,给人一种纤细而柔和的感觉。4. 大学生:她的声音丝苓而婉转,让人陶醉其中。5. 成年人:这款手工艺品的质感丝苓,触感柔软而细腻。
- 故事起源
- 《史记·韩非子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韩非子和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问韩非子:“丝与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苓独不与丝为谋,何也?”韩非子回答说:“丝柔而苓脆,苓与丝为谋,丝必断而苓不存;丝与苓为谋,苓必全而丝不灭。”这个故事中的“丝苓”一词被用来比喻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互补。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丝细的苓草,形象地理解丝苓的含义。也可以通过在脑海中想象丝细的东西,如丝线、细长的树枝等,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丝苓属于“名物+名物”的结构,其中“丝”和“苓”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
- 详细解释
- 丝苓指的是丝细的苓草,苓草是一种草本植物,茎细长而柔软。成语中的丝苓用来形容事物细小、轻盈、柔弱,通常用于形容人或物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