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认输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在不利情况下选择妥协或放弃抵抗的行为。
- 例句
- 1. 在比赛中,面对强大的对手,他选择了投状。2.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懂得投状,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 基本含义
- 指投降、认输。
- 基本解释
呈递文状。《梁书·武帝纪上》:“必须画刺投状,然后弹冠。”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建隆 初,詔 五代 时命官投状叙理,復命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有 李晟郢 劝 怀光 归,投状云:‘今 怀光 即欲束身。’”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楚汉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比赛中,他们的队伍落后很多,最后选择了投状。2. 初中生:面对考试失败,他选择了投状,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原谅。3. 高中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我们需要懂得投状,以避免更大的伤害。4. 大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不能轻易投状,应该坚持下去。
- 故事起源
- 成语“投状”源自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争。项羽是楚汉战争中楚军的统帅,而刘邦是汉军的领导人。两军在垓下会战,项羽大势已去,刘邦派人给项羽送去了一封降表。项羽接过降表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降表扔进了河中,表示不愿意投降。这个故事成为了“投状”这个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投状”:1. 将“投”字与“投降”联系起来,表示认输的意思。2. 将“状”字与“降表”联系起来,表示投降的表明。
- 词语结构
- 成语“投状”的结构是“投”+“状”。其中,“投”表示投降,认输;“状”表示降表。
- 详细解释
- 成语“投状”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当时,项羽与刘邦在垓下大战,项羽大势已去,刘邦派人给项羽送去了一封降表。项羽接过降表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降表扔进了河中,表示不愿意投降。因此,“投状”成为表示投降、认输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