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长途旅行中的休息点或目的地,也可以用来比喻辛苦努力后的舒适和满足。
- 例句
- 1. 经过十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十里长亭,大家都松了一口气。2. 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十里长亭成为了我们休息的港湾。
- 基本含义
- 形容长途旅行中的休息点或目的地。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旅行和休息相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一路顺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郊外的一次郊游中,走了很长时间才到达了十里长亭,大家都很开心。2. 初中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学期的考试,感觉就像是走了十里长亭,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3. 高中生:高考结束后,我觉得好像走了十里长亭,终于可以迎接新的生活了。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一首名为《虞美人·十里长亭送别》的词。词中描述了虞美人与相思郎在十里长亭相会并分别的情景,表达了离别之苦和相思之情。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十里长亭”这个成语与长途旅行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走了十里路后终于到达了一个舒适的长亭,感受到了疲劳的缓解和心情的放松。
- 词语结构
- 十里长亭由三个部分组成:十里、长亭。
- 词语解释
- shí lǐ cháng tíng ㄕㄧˊ ㄌㄧˇ ㄔㄤˊ ㄊㄧㄥˊ
十里长亭(十里長亭)
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供行旅停息。近城的十里长亭常为送别之处。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水毒 秦 涇 ,山高 赵 陘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倪璠 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宋 苏轼 《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今日送 张生 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许晏 、 许普 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白雪遗音·马头调·古人名》:“ 崔鶯鶯 ,十里长亭把 张生 送。”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