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胆小怕事,不敢冒险或勇敢去尝试。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没有勇气面对困难,退缩不前的人。
- 例句
- 1. 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缩手缩脚,缺乏勇气。2. 不要缩手退缩,要勇敢地面对困难。
- 反义词
伸手
- 基本含义
- 指由于害怕或退缩而不敢伸手做事或行动。
- 基本解释
[释义]
(动)手缩回来,比喻不敢再做下去。
[构成]
动宾式:缩|手
[例句]
他缩手了;胆小了。(作谓语)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缩手”相关的成语,如“缩头缩脑”、“缩衣节食”等,以丰富你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面对恐怖片时缩手缩脚,不敢看下去。2. 初中生:面对挑战,我们不能缩手不干,要勇敢去尝试。3. 高中生:他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缩手不前,错失了很多机会。
- 故事起源
- 缩手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庞涓的大臣,他勾结了敌国秦国,企图破坏楚国的军事计划。庞涓曾经在楚国军队面前炫耀自己的武艺,但当他面对实际的战斗时,却因为害怕而退缩不前,最终导致楚国的战略失败。后来人们用“缩手”来形容那些表面上很有气魄,但实际上胆小怕事、不敢行动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缩手”这个成语与一个人因为害怕而把手收缩起来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缩手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缩”表示收缩、退缩,第二个字“手”表示手臂、行动。
- 详细解释
◎ 缩手 suōshǒu
[shrink from doing sth.] 却步抽身;不下手。比喻不敢做下去或不干预其事
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唐· 韩愈《祭柳子厚文》
袖手;停手。《尔雅·释鸟》“鸛鷒鶝鶔” 邢昺 疏引 晋 郭璞 《图赞》:“ 逢蒙 缩手, 养由 不睨。”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斲,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劝酒与诗》:“復使两 欧阳 ,缩手不分付。”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七:“少年揽轡澄清意,倦矣应怜缩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