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贯颐常用于形容人具备深入思考、理解问题本质的能力。可以用来赞美有智慧、有洞察力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能够深入思考、把握要领的能力。
- 例句
- 1. 他在学习上贯颐,总能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2. 这位老师思维敏捷,贯颐能力强,总能够给我们很好的指导。
- 基本含义
- 贯穿心思,洞察事理;贯通脑筋,通晓要领。
- 基本解释
亦作“ 贯顊 ”。穿通面颊。《韩非子·喻老》:“ 白公胜 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鋭贯顊,血流至於地而不知。” 王先慎 集解引 顾广圻 曰:“《淮南子·道应训》、《列子·説符篇》作‘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按,顊即颐字之别体也。”《战国策·韩策一》:“ 秦 带甲百餘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鲍彪 注:“贯人之颐。”一说,为捧住面颊。《史记·张仪列传》引此文, 司马贞 索隐:“谓两手捧颐而直入敌,言其勇也。”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贯颐相关的成语,如贯彻始终、贯通前后、贯注脑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贯颐的学生,总是能够深入理解问题的意义。2. 初中生:老师讲的课程很贯颐,我们都能够理解。3. 高中生:他的思维很贯颐,总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需要培养贯颐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5. 成年人:在工作中,贯颐的能力对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要点。
- 故事起源
- 关于贯颐的故事并不多见,但这个成语的意义与《论语》中的一句话有关。《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话:“贯穿脑筋,颐指腹心。”这句话意思是说要贯通脑筋,通晓要领,以便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成语“贯颐”,用来形容人具备洞察事理、通晓要领的能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贯颐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的思维像一根线一样贯穿整个大脑,通达各个角落,洞察事理。
- 词语结构
- 贯颐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贯颐是由“贯”和“颐”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贯指贯通,颐指脑筋。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思考问题时能够贯穿心思、通晓要领,具备洞察事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