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信函的封题。亦指书信。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尝以五彩纸为缄题,其侈纵自奉,皆此类也。”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诗:“缄题重叠语殷勤,存殁交亲自此分。”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将军所便,不敢奉违,某有故欲往 江 淮 上,希三两处护戎缄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刘季高 得罪 秦氏 ,坐赃废。后虽復官,去其左字, 季高 缄题及作文皆去左字,不以为愧也。”
- 基本含义
- 指写文章、书信时,特意加以掩饰、隐瞒。
- 详细解释
- 缄题一词源自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文心雕龙·论字》:“缄,封也,题,记也。”意为封闭和记载。在古代文人撰写文章或书信时,有时会使用一些掩饰手法,通过修辞手法或遣词造句的方式,使得文章或书信的表达更加含蓄、隐晦。因此,缄题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写文章、书信时,特意加以掩饰、隐瞒。
- 使用场景
- 缄题多用于描述文人写作时的技巧和手法,也可用于形容他人言辞或行为中的隐晦和含蓄。可以在写作、讨论文学或艺术创作等场景中使用。
- 故事起源
- 缄题一词的起源并无明确的故事,它是通过对古代文人写作习惯的观察和总结而来的。
- 词语结构
- 缄题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缄”和“题”分别表示封闭和记载。
- 例句
- 1. 他在文章中巧妙地缄题了自己的真实想法。2. 这封信中的内容十分缄题,读者需要仔细品味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写一封信时,使用各种掩饰手法,将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这样就可以联想到缄题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缄题相关的成语或词语,如“含蓄”、“隐晦”等,以扩展对于文学表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写作文时,喜欢用一些缄题的句子来增加文章的神秘感。2. 初中生:老师在批改我的作文时,指出我的表达过于缄题,建议我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 高中生: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缄题的手法,通过隐晦的表达方式来引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