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因为自己的能力、地位、品德等不配而感到羞愧和惭愧的情境。可以用于自我评价、批评他人或者形容某种情况下的尴尬和惭愧。
- 例句
- 1. 他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羞鼎。2. 她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羞鼎。3. 在面对困难时,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而不是感到羞鼎。
- 基本含义
- 形容因为自己的不配而感到羞愧和惭愧。
- 基本解释
盛有食物的鼎。《仪礼·聘礼》:“飪一牢,在西,鼎九,羞鼎三;腥一牢,在东,鼎七。” 郑玄 注:“羞鼎则陪鼎也,以其实言之则曰羞,以其陈言之则曰陪。”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古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感到羞鼎。2. 初中生:他因为在比赛中犯了错误而感到羞鼎。3. 高中生:她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而感到羞鼎。4. 大学生:他因为没有好好准备考试而感到羞鼎。5. 成年人:我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而感到羞鼎。
- 故事起源
- 《诗经·魏风·硕人》中的《鼎之承载,民之康宁》故事,讲述了一个明德的鼎仍然承载着国家的安宁,虽然鼎很重,人们却因为鼎的价值而感到羞愧和惭愧的情景。
- 记忆技巧
- 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的鼎面前,因为自己的不配而感到羞愧和惭愧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 + 名词
- 详细解释
- 羞鼎,比喻因为自己的不配而感到羞愧和惭愧。成语源于《诗经·魏风·硕人》:“鼎之承载,民之康宁。我姑酌之,其惟昭昭。”其中“我姑酌之,其惟昭昭”意为我虽然不配,但是昭昭明德的鼎仍然承载着国家的安宁。后来,人们用“羞鼎”来形容因为自己的不配而感到羞愧和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