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写起来快。
[构成]
偏正式:草(书
[例句]
练草书。(作宾语)草书字贴。(作定语)草书不易辨认。(作主语)
- 英文翻译
1.(笔划相连, 写起来很快的汉字字体) (in Chinese calligraphy) characters executed swiftly and with strokes flowing together; rapid cursive style of writing; grass writing; running hand; cursive script; grass script
- 详细解释
◎ 草书 cǎoshū
[grass characters;calligraphy executed with strokes flowing together;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 汉字六体中继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法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时速度快
汉字字体名。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 汉 魏 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 基本含义
- 指一种行书的字体,泛指潦草、难辨的字迹。
- 使用场景
- 草书常常用于书法艺术创作、题字、篆刻等领域。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字迹潦草、难辨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张芝。相传,张芝是一位卧病在床的书法家,他因为病重,无法拿起笔写字,只能用手指在床上写字。由于身体不便,张芝的字体变得潦草难辨,但却充满了自由奔放的艺术气息,后来被后世书法家所学习和发扬光大。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他的字写得太草了,我简直看不清。2. 这幅书法作品的字体潦草,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草原的形象联系来记忆。想象在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有一位书法家在奔放自由地写字,字迹潦草却充满了艺术气息。
- 延伸学习
- 学习草书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也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通过观看草书大师的作品,参加草书培训班或者阅读相关书籍来深入学习草书艺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今天在书法课上学会了草书,虽然写得不太好,但是很有趣。2. 初中生:老师要求我们用草书写一篇作文,我觉得很难,但也挺有挑战性的。3. 高中生:我对草书很感兴趣,每天都会练习,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4. 大学生:我在艺术课上学习了草书的历史和技法,深深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