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古代对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尔雅·释地》“八狄” 邢昺 疏引 汉 李巡 云:“一曰 月支 ,二曰 秽貊 ,三曰 匈奴 ,四曰 单于 ,五曰 白屋 。”《礼记·明堂位》:“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总括要荒,而八蛮五狄,莫不愚鄙。”
- 基本含义
- 五个北方民族的总称
- 详细解释
- 五狄是指古代中国北方的五个民族,分别是东胡、西戎、北狄、南蛮和中央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北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历史书籍、文学作品和口语交流中,用来描述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存在和影响。
- 故事起源
- 五狄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用来指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 词语结构
- 五狄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 1. 历史上,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经常受到五狄的侵扰。2. 他的祖先是五狄中的一支,所以他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非常感兴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五个不同的动物代表五个北方民族,比如东胡是一只狐狸,西戎是一只狼,北狄是一只鹿,南蛮是一只猴子,中央夷是一只熊。这样,通过联想记忆,可以更容易记住五狄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起源。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民族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五狄和其他古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五狄是古代中国的五个民族。2. 初中生:历史上,五狄对中国北方的影响很大。3. 高中生:五狄是古代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存在和活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 大学生:研究五狄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