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讽诵这个词语常见于文学、戏剧和演讲等艺术领域。人们可以利用讽诵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者使用讽诵来批评他人的行为或观点。此外,讽诵也可以用于教育领域,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例句
- 1. 他用讽诵的方式表达了对政府不公平政策的不满。2. 这篇讽诵的文章让人们思考了社会道德问题。
- 基本含义
- 用诗词或文章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批评和讽刺。
- 基本解释
(1).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繫。” 郑玄 注:“讽诵诗,谓闇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 孔子 纯取 周 诗,上采 殷 ,下取 鲁 ,凡三百五篇。遭 秦 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
(2).朗读;诵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田鹏鸞 ﹞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覆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讽诵,可以研究一些古代讽诵的经典作品,如《论语》、《红楼梦》等。此外,还可以学习一些现代讽刺作家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许知远的《讽刺与幽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用讽诵的方式表达了对班级不公平分组的不满。2. 初中生:他的讽诵作品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 高中生:我在演讲比赛中使用了讽诵来批评政府的不合理政策。4. 大学生:他的讽诵作品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赏。
- 故事起源
- 讽诵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描述了黄帝讽刺炎帝的故事。据说黄帝讽刺炎帝的诗句是:“炎帝背前行,黄帝背后矛。”这句诗意味着炎帝虽然背对着黄帝行走,但黄帝却用矛刺穿了他的背部,暗示炎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却很脆弱。
- 英文翻译
1.[书] (抑扬顿挫地诵读) read with intonation and expression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讽诵”与“批评和讽刺”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人用朗诵的方式批评和讽刺他人的行为或观点,这样可以帮助记住这个词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讽诵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讽”表示批评和讽刺,第二个字“诵”表示朗诵和背诵。
- 详细解释
- 讽诵是指通过朗诵诗词或文章来批评和讽刺某人或某事。它通常用于表达对不公平、不道德或不合理行为的不满和批评,以及对权威、统治者或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