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描述在工作或生活中,个人向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的情景。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权威的品质。
- 例句
- 1.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应该敢于上疏,向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建议。2. 他勇于上疏,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 基本含义
- 上书奏章,向上级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 基本解释
◎ 上疏 shàngshū
[present memorial to the throne] 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
上疏言时事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政治、勇于表达意见相关的成语,如“直言敢谏”、“直抒胸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上疏给老师提了一个关于课堂环境改善的建议。2. 初中生:学生会代表上疏给校长提出了改善学校食堂的建议。3. 高中生:我上疏给教育局长提出了关于高考改革的建议。4. 大学生:我上疏给学校领导提出了关于图书馆开放时间延长的建议。
- 故事起源
- 关于“上疏”的故事始于中国古代,当时有一位叫孟子的知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在奏章中直言谏诤,对君主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建议。因此,“上疏”这个成语也就形成了,用来形容人们向上级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山上,向下方投掷一封写有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奏章,表示他勇于向上级表达自己的见解。
- 词语结构
- 成语“上疏”由两个汉字组成,第一个字“上”表示向上级呈报,第二个字“疏”表示奏章。
- 详细解释
(1).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史记·武帝本纪》:“ 齐 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 唐 杜甫 《遣兴》诗之四:“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新五代史·明宗纪论》:“当是时,大理少卿 康澄 上疏言时事。”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第一节:“ 朱元璋 假托有星变,得杀大臣应灾,把 李善长 和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起杀掉,这年 善长 已经七十七岁了,一年后有人替他上疏喊冤。”
(2).指奏章。《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所著赋、颂、铭、誄、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