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自由。《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宣王 大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明白奏闻?分明是怠弃朕命,行止自繇。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许自繇於鞭策羈縻之下,殆此事乎?”
- 基本含义
- 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 详细解释
- 自繇是一个古代成语,由“自”和“繇”两个字组成。自繇的意思是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它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立能力,表示一个人有能力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不依赖他人。
- 使用场景
- 自繇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它可以用来夸奖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能够自主解决问题,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 故事起源
- 自繇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宰相。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宰相非常聪明能干,他能够独立处理各种政务和决策,不需要依赖其他人的建议和帮助。因此,人们常常称他为"自繇宰相",以表扬他的独立能力和才智。
- 词语结构
- 自繇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自”和动词“繇”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一个非常自繇的人,从小就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2.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繇的,能够独立思考和决策。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自繇”与“自己做主”这个简洁的解释联系起来记忆。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做主的意境与独立自主的能力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联想。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相关的成语,如“自力更生”、“自由裁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学会自繇,独立完成我的作业。2. 初中生:我希望能够在学习上自繇,不依赖老师的指导。3. 高中生:考试前,我要自繇复习,不再依赖家长的监督。4. 大学生:我要自繇找工作,不再依赖家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