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来形容对待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有很高要求的人。
- 例句
- 1. 他对于衣食住行都有很高的要求,真是个食罍的人。2. 这家餐厅的菜品都是精心制作的,不愧是食罍之地。
- 基本含义
- 指吃散块肉,而不肯吃精美的肉。比喻对一般的东西不满足,只追求最好的。
- 基本解释
亦作“ 食櫑 ”。亦作“ 食垒 ”。多层供盛食物、有提梁的盒子。《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小姐分付 春儿 ,打点春盛食罍、灯笼。”《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諫议即时教安排酒樽食垒,暖盪撩锅,办几件食次。”《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一个閒的,挑了食櫑随着,恰像那里去上坟回来的。”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追求高品质相关的成语,如“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做了一桌好吃的饭菜,但我只想吃果冻,我是个食罍的孩子。2. 初中生:我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只追求最好的,可以说是个食罍的人。3. 高中生:我对于选择大学的要求很高,只想进入最好的学府,因为我是个食罍的人。
- 故事起源
- 据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周宣公的贵族,他非常喜欢吃牛肉。有一次,周宣公的厨师炖了一锅好吃的牛肉,但是他却不肯吃,而是吃了一些普通的散块肉。他的臣子问他为什么不吃好吃的牛肉,他回答说:“我吃散块肉,不吃精肉。”从此,人们用“食罍”来形容对一般的东西不满足,只追求最好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餐桌前,面前有一盘普通的散块肉和一盘精美的肉,他选择了吃散块肉,表示他是一个食罍的人。
- 词语结构
- 主语+食罍
- 详细解释
- 成语“食罍”源于《左传·僖公五年》:“食散块肉,不食精肉。”原意为吃散块肉,而不肯吃精美的肉。后来引申为比喻对一般的东西不满足,只追求最好的。形容人对物质享受有很高的要求,不满足于平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