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古代祭祀时,把整头牲畜作为祭品放在俎上奉祭,称为全烝。《国语·周语中》:“王召 士季 曰:‘子弗闻乎,禘郊之事,则有全烝。’” 韦昭 注:“全烝,全其牲体而升之。”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若禘祭宗庙,郊祭天地,全其牲体而升於俎,则谓之全烝。”
- 基本含义
- 指一件事物或一个人具备多种才能或技能。
- 详细解释
- 全烝是由“全”和“烝”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全指完全、全部,烝指技艺、才能。全烝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具备多种才能或技能,能够全面应对各种情况。
- 使用场景
- 全烝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备多种才能或技能,能够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件事物具备多种功能或特点。
- 故事起源
- 全烝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韩非子列传》中。据说,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韩非子》一书中提出了“全烝”这个概念,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能。
- 词语结构
- 全烝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全烝的人,不仅擅长音乐,还精通绘画和写作。2. 这台电脑功能全烝,适用于各种工作和娱乐需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全烝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各种工具和乐器,全面应对各种情况。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多才多艺”、“千方百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是一个全烝的学生,不仅学习好,还会弹钢琴和画画。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全烝的工程师,不仅能设计建筑,还能编写程序。3. 高中生:她是一个全烝的运动员,擅长游泳、跑步和篮球。4. 大学生:他是一个全烝的艺术家,擅长绘画、摄影和设计。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