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个人之间的仇恨、怨恨或者国家之间的深仇大恨。
- 例句
- 1. 他对我有睚眦之怨,见面就互相指责。2. 两国之间的睚眦之怨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 基本含义
- 形容怨恨极深,仇恨难解。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带有“怨”字的成语,如“怨声载道”、“怨天尤人”等,以扩展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之间的睚眦之怨,就像两只猫互相追逐一样。2. 初中生:历史上有许多国家之间的睚眦之怨,导致了长时间的战争。3. 高中生:小说中的主人公对反派角色有睚眦之怨,决心要报复。希望这个“睚眦之怨”的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成公九年》。公元前542年,鲁国公子成父与其兄公子重耳一直不和,成父对重耳心怀怨恨。一次,成父与重耳在宴会上相遇,成父故意将酒杯丢向重耳,重耳躲闪不及,酒杯击中了他的眼角,流血不止。重耳没有报复,而是默默忍受着痛苦。此后,他成为了晋国的国君,统一了诸侯。成为国君后,重耳采取了宽恕的态度,没有追究成父的过错。这个故事表达了重耳宽容的胸怀,以及成父对重耳的深深怨恨。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睚眦”理解为眼睛的角落,而“之怨”则是深深的怨恨。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在眼角被击中后,对击他的人怀有深深的仇恨,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睚眦之怨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词组成。
- 词语解释
- yá zì zhī yuàn ㄧㄚˊ ㄗㄧˋ ㄓㄧ ㄧㄨㄢˋ
睚眦之怨
指极小的怨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旧唐书·李子通传》:“性好施惠,家无蓄积,睚眦之怨必报。”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凡官吏居民旧有睚眦之怨者,无不生事害之。” 鲁迅 《华盖集续集·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