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鸡飞狗走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的混乱场面。比如,地震发生时,人们会鸡飞狗走地逃离现场;或者在火灾发生时,人们也会鸡飞狗走地四处逃散。
- 例句
- 1. 地震发生时,人们鸡飞狗走地逃离现场。2. 火灾发生时,大家都鸡飞狗走地四处逃散。
- 基本含义
- 形容局势混乱、人们逃散的样子。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混乱、逃散相关的成语,例如:人心惶惶、人山人海、人仰马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地震发生时,人们鸡飞狗走,大家都在逃命。2. 初中生:火灾发生时,人们鸡飞狗走地四处逃散,场面非常混乱。3. 高中生:经历了地震的人们鸡飞狗走,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 故事起源
- 鸡飞狗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部小说《红楼梦》。故事中,有一次贾府的一位丫鬟偷吃了主人的点心,被发现后,她害怕被责罚,于是逃跑了。其他的丫鬟们看到她逃跑后,也都惊慌失措地四处逃散,场面十分混乱。后来,这个故事中的场景被形容为鸡飞狗走。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鸡飞狗走这个成语。想象一群鸡在受到惊吓时飞奔而逃,同时还有一群狗四处奔跑,场面非常混乱,这样可以帮助记住成语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鸡飞狗走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其中“鸡飞”表示鸡飞奔逃, “狗走”表示狗四处逃跑。
- 词语解释
- jī fēi gǒu zǒu ㄐㄧ ㄈㄟ ㄍㄡˇ ㄗㄡˇ
鸡飞狗走(雞飛狗走)
鸡吓得飞起来,狗吓得逃跑。形容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痛史》第十三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祇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