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蛮童常用来形容孩童的行为粗野、无礼。可以用于形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成年人的行为类似于孩童般的不成熟。
- 例句
- 1. 这个孩子真是个蛮童,从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2. 他的举止粗鲁无礼,真是个蛮童。
- 基本含义
- 指行为粗野、无礼的孩童。
- 基本解释
亦作“ 蛮僮 ”。南方的童仆。 宋 梅尧臣 《茶磨》诗之二:“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宋 陆游 《林亭书事》诗:“约束蛮僮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蛮童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蛮横、蛮悍等,加深对粗鲁、野蛮行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抢走了我的玩具,他真是个蛮童。2. 小学生:那个同学老是对老师说粗话,真是个蛮童。3. 初中生:他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真是个蛮童。4. 高中生:他对待父母不尊重,真是个蛮童。5. 大学生:他在社交场合举止粗鲁无礼,真是个蛮童。
- 故事起源
- 蛮童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公元前685年的故事。故事中,齐国的公子重耳年幼时,因为受到宠爱而变得任性傲慢,不尊重他人。他的家庭教师骊姬告诫他说:“你现在的行为就像一个蛮童。”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任性傲慢、行为粗野、无礼的孩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蛮童形象化,想象一个行为粗野、无礼的孩童的形象,然后与成语的发音“蛮童”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蛮童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蛮”和名词“童”组成。
- 详细解释
- 蛮童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蛮指粗野、野蛮,童指孩童。蛮童形容孩童的行为粗野、无礼,缺乏教养和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