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个人或组织出于私利或权谋而追随权势者,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可用于政治、商业等领域。
- 例句
- 1. 他一直是那位政治家的附庸,无法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2. 这个组织成为了那个大公司的附庸,完全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 基本含义
- 指依附于权势者,为其效力,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和自由。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名)古代指属于大国的小国;今借指为别的国家所操纵的国家。
(2) (名)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语言文字学在清代还只是经学的附庸。(作宾语)
[构成]
偏正式:附(庸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权势、依附相关的成语,如“奴颜婢膝”、“马首是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总是附庸于班长,什么都听他的。2. 初中生:她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成为了班干部的附庸。3. 高中生:他们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是一个权谋高手,其他学生都成了他的附庸。4. 大学生:在大学里,有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成为了权威教授的附庸。5. 成年人:那些追随权势者的人,往往最终只是成为了他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孟尝君曾经以齐国的权势而引诱楚国的大夫子胥,让他效力于齐国。子胥为了权势而背叛了楚国,最终被楚国君主处死。此后,人们用“附庸”来形容那些为了权势而追随他人,丧失独立自主的人。
- 英文翻译
1.dependency; vassal; appendage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附庸”拆分为“附”和“庸”。可以想象一个人附着在另一个人身上,成为他的庸人,失去了自由和独立。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附”和“庸”。
- 详细解释
◎ 附庸 fùyōng
(1) [vassal;small state attached by a big neighbour]∶古代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今借指为别的国家所操纵的国家
(2) [dependency]∶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1).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郑玄 笺:“赐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专统之。”《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郑玄 注:“附庸者,以国事附於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立 萧詧 为 梁 主,居 江陵 ,为 魏 附庸。” 聂绀弩 《季氏将伐颛臾》:“现在还嫌财发得不够,又要去打劫那附庸 顓臾 ,使得 顓臾 和本土的许多人民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2).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3).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谈诗·以诗存人》:“文坛耻説为偏将,酒国甘居是附庸。” 徐迟 《地质之光》:“把持 中国 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
(4).附属依托。 唐 沉亚之 《谪掾江斋记》:“然则吾以为肝者,胆附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