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抄袭他人言辞、观点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没有创造力的人。
- 例句
- 1. 他总是盗言别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2. 这篇文章明显是盗言他人的作品,缺乏原创性。
- 基本含义
- 指窃取他人的言辞或观点,抄袭他人的话语。
- 基本解释
(1).犹谗言。《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孔颖达 疏:“险盗之人,其言甚甘,使人信之而不已。” 晋 傅咸 《<毛诗>诗》:“盗言孔甘,莫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旧唐书·裴延龄传》:“臣又窃虑陛下纳彼盗言,堕其奸计。”
(2).窃取他人之言。 清 龚自珍 《阐告子》:“ 雄 也窃言,未湮其原;盗言者 雄 ,未离其宗。”
- 延伸学习
- 学习盗言这个成语可以引发对道德、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思考。可以进一步了解关于抄袭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盗言了我的答案,我觉得很不公平。2. 初中生:这个作家被指控盗言了其他作家的小说。3. 高中生:他在论文中盗言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批评。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宣公十三年,当时鲁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有人向国君报告说,另外一位官员盗窃了他人的言辞,意图煽动叛乱。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盗言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盗言”这个词拆分为“盗”和“言”,通过想象一个人偷偷地偷听别人的话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动词+宾语
- 详细解释
- 盗言一词源自《左传·宣公十三年》:“盗人之心,百端具。言盗言之,不足以尽也。”意思是说,抄袭他人的言辞就像盗窃一样,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盗言强调了抄袭行为的不道德性和不可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