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古代监察、执法等官员所穿的袍服,因其上绣有獬豸,故称。 明 金白屿 《端正好·送叶泮西内台》套曲:“美才只合为时用,豸袍宽满面春风。”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品行卑劣,道德败坏。
- 详细解释
- 豸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豸”是一种动物的名字,类似于豹子,而“袍”则指衣袍。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十分卑劣,堪称败坏。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人。可以用于批评某人的行为不端,或者用来描述某人的品行十分卑劣。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豸袍的人,他行为不端,品行十分恶劣。他经常欺骗、伤害别人,被人们所唾弃。后来,人们将他的名字作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道德败坏的人。
- 词语结构
- 豸袍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这个人平时表面上看起来很正派,实际上却是个豸袍之徒。2. 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可以说是个豸袍。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豸袍这个词语的发音和形象,豸袍的发音与“质疑”相近,可以联想到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质疑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同时,可以将“豸袍”这个词语与“道德败坏”、“品行卑劣”等词语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学习这个成语后,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和品行的重视,以及对不良行为的批评和谴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和品行相关的成语,拓宽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经常欺负同学,真是个豸袍。初中生:这个学生不但成绩差,而且还经常偷东西,真是个豸袍之徒。高中生:这个政府官员贪污受贿,完全是个豸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