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即鱁鮧,河豚肉。《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鉢盛蜜渍之,一食数鉢。”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齐书·虞愿传>后》:“盖鯸鮧,河豚白。蜜渍久藏之,使宣味不失,故起腹气。贫家不易得。鯸鮧误为鱁鮧,又作逐夷。”
(2).腌鱼肠。 唐 陆广微 《吴地记·逐夷》:“夷人闻王亲征不敢敌,收军入海,据东沙洲上。 吴 亦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遶 吴王 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一鱼不获,遂献宝物,送降款。 吴王 亦以礼报之,仍将鱼腹肠肚,以咸水淹之,送与夷人,因号逐夷。”
- 基本含义
- 一步一步地消除外族或异己的势力。
- 详细解释
- 逐夷是由“逐”和“夷”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逐”意为逐步、逐渐,表示逐步消除;“夷”指外族或异己,表示对外族或异己的势力进行打败和消除。整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一步一步地消除外族或异己的势力,逐渐取得胜利。
- 使用场景
- 逐夷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国家或民族逐步消除外族侵略,恢复独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逐步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 故事起源
- 逐夷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历史。在古代,中国常常会遭受外族的侵略,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常常受到威胁。逐夷这个成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用来形容中国人民逐步消除外族侵略,恢复独立和统一的历史进程。
- 词语结构
- 逐夷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逐”是动词,表示逐步、逐渐;“夷”是宾语,表示外族或异己的势力。
- 例句
- 1. 他们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逐夷,恢复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2. 我们要坚定信心,一步一步地逐夷,战胜困难。
- 记忆技巧
- 记忆逐夷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通过联想:可以联想成“逐一夷除”,表示逐一消除外族的势力。2. 通过画图:可以画一个人逐步击败一群外族的图画,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逐夷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战争和国家统一的过程,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像英雄一样,勇敢地逐夷,保卫家园。2. 初中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才能逐夷,实现中国梦。3. 高中生: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逐夷,实现民族的复兴。4. 大学生:我们要通过创新和拼搏,逐夷,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