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孤立无助。《东观汉记·坚镡传》:“时 万脩 病卒, 鐔 独孤絶,南拒 邓奉 ,北当 董訢 。一年间,道路隔塞,粮馈不至。”《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外无应援,内乏粮储,势力孤絶。”
(2).谓孤零,孤单无伴。 唐 薛能 《一叶落》诗:“无双浮水面,孤絶落关头。” 宋 苏轼 《壶中九华诗》:“念我 仇池 太孤絶,百金归买碧玲瓏。”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书怀》诗:“侧身天地本孤絶,矧乃气悍心肝淳。”
(3).高峻;高耸。 唐 顾况 《弋阳溪中望仙人城》诗:“何草乏灵姿,无山不孤絶。” 宋 苏轼 《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中休得小庵,孤絶寄云表。” 宋 陆游 《题四仙像》诗:“归卧青山孤絶处,白驴半伴白云闲。”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宋 时 真定 木浮图十三级,势尤孤絶。”
(4).谓清幽僻静。 宋 文同 《面川亭》诗:“幽亭最孤絶,直入乱丛间。”
(5).指幽静的处所。 宋 林逋 《追和彭城太尉夏月寄题湖上湛然大师房》:“海岸空闻有孤絶,山中休道更清凉。”
(6).见“ 孤经絶句 ”。
- 基本含义
- 孤独而绝望。
- 详细解释
- 孤绝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于孤独、绝望的状态。这个词语强调了一个人的孤单和无助感,常常与心情低落、困苦等情绪联系在一起。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困境中感到无助和绝望的心情。可以用于文学作品、口语表达以及日常交流中。
- 故事起源
- 孤绝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世说新语》中,原文为“孤绝愁恨”,意思是孤独绝望的忧愁和恨意。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成为了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 词语结构
- 孤绝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孤”表示孤独,独自一人;“绝”表示绝望,无助。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情状态。
- 例句
- 1.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感到孤绝无助。2. 失去亲人的他陷入了孤绝的境地。3. 面对困境,他毫不动摇,不会让自己陷入孤绝的状态。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独自一人站在一座孤岛上,周围是茫茫的大海,他感到孤独和绝望。这个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孤绝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孤绝相关的成语,如“孤苦伶仃”、“孤军作战”等,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新学校感到孤绝,因为没有朋友。2. 初中生:考试没考好,我感到孤绝和失望。3. 高中生:面对未来的选择,我感到孤绝和迷茫。4. 大学生: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我感到孤绝和不适应。5. 成年人:失去工作后,他陷入了孤绝的境地,不知道如何重新开始。以上是关于“孤绝”词语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你学习汉语成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