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心星(大火)隐没。《左传·哀公十二年》:“ 丘 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 杜预 注:“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新唐书·历志三上》:“《麟德历》霜降后五日,火伏。小雪后十日,晨见。”
- 基本含义
- 指火势逐渐平息下来,形容事物逐渐平静或消退。
- 详细解释
- 成语“火伏”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火”和“伏”。火代表火焰,伏表示低下、平息。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火势逐渐平息,事物逐渐平静或消退,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愤怒或激情逐渐消退。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火灾逐渐得到控制,或者形容战斗、争议等局势逐渐平息。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 故事起源
- 《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前482年,齐国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势不可挡,无法扑灭。齐国的一位智者建议用牛皮包裹火种,然后把它们放在水中浸泡,使火种逐渐熄灭。最终,火势得到了控制,形成了成语“火伏”。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火势终于平息下来,大家松了一口气,心里的火伏了。2. 经过多年的努力,战争的火伏了,人们开始重建家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火伏的形象与火势平息的情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画面。可以想象自己在扑灭一场大火后,火势逐渐平息,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火相关的成语,比如“火烧眉毛”、“火上浇油”等,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大家齐心协力扑灭火势,最终火伏了。初中生: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实现了和平,战火彻底伏了。高中生:在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议后,双方的情绪逐渐平静,火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