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塞责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承担职责时,认真负责,不敷衍塞责。在工作、学习、家庭等各个领域中,塞责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
- 例句
- 1.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塞责,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2. 他在工作中一直塞责,从不敷衍了事。
- 基本含义
- 指担负责任、尽职尽责。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责任相关的成语,如“尽职尽责”、“言而无信”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塞责地完成作业,不拖延时间。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塞责地组织班级活动。3. 高中生:考试前要塞责地复习,不能马虎大意。4. 大学生:作为学生会成员,我要塞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要塞责,不能敷衍了事。
- 故事起源
- 关于塞责的故事并不明确,但这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塞责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个人应当尽职尽责,不敷衍了事。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塞”字理解为“负担”,将“责”字理解为“责任”,形象地表示承担责任,尽职尽责的意思。可以通过动画、图像等形式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塞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没有特定的词序。
- 详细解释
(1).尽责;补过。《韩诗外传》卷十:“及母死三年, 鲁 兴师, 卞庄子 请从。至见於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弘 ( 公孙弘 )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宰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此人虽万被诛戮,不足塞责。”
(2).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敷衍了事。常用作谦词。《明史·张逵传》:“会疏则删削忌讳以避祸,独疏则毛举纤微以塞责。”《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杜慎卿 笑道:‘这是一时应酬之作,何足掛齿?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我久生大病,体力衰惫,不能为文,以上云云,几同塞责。”
- 近义词
敷衍、搪塞、唐塞、马虎、苟且、将就、支吾、草率、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