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8日(农历四月初一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一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中书舍人的词语解释
中书舍人的意思
拼音:zhōng shū shè rén    
基本解释

中书舍人 - 简介

“中书舍人”乃明宫中之书记官

中书舍人简称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辽属中书舍人院,始仍掌其事。如主官中书省六房(吏、房、礼、兵、刑、工),起草有关诏令。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非前代可比。《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明代时,中书舍人已为从七品,清沿置。

三国魏于中书省置中书通事舍人,掌宣传诏命,晋及南朝沿置,梁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参预机密,权势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先改称内史,再改内书舍人,专掌诏诰。唐初称内史舍人,不久改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

中书科官署名。明洪武七年(1374),设直省舍人,属中书省。九年,改中书舍人。次年,与给事中同属承敕监。建文帝时,改中书舍人为侍书,入文翰馆,属翰林院。成祖复旧制,置中书科官署,定额中书舍人为二十人,从七品,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与此前各代中书舍人之代皇帝起草诏令者不同,地位亦低。清沿置,宣统三年(1911)废。

中书舍人 - 唐代

武德初。因隋号为内史舍人。三年三月十日。改为中书舍人。龙朔二年。改为西台舍人。咸亨元年。复为中书舍人。光宅年。改为龙阁舍人。神龙年。复为中书舍人。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改为紫微舍人。五年。复为中书舍人。

贞观元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封事曰。时已平矣。功已成矣。然而刑典未措者。何哉。良由谋献之臣。不宏简易之政。台阁之吏。昧于经远之道。执宪者以深刻为奉公。当官者以侵下为益国。未有坦平恕之怀。副圣明之旨。伏愿随方训诱。使各扬其职。敦朴素。革浇浮。使家识孝慈。人知廉耻。杜其利欲之心。载以清净之化。自然家肥国富。祸乱何由而作。上善之。特赐锺乳一剂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咸亨元年二月二十一日。西台舍人徐齐聃上奏曰。齐献公。陛下外氏。虽子孙有犯。不合上延于祖。今周忠孝公庙甚修。而齐献公庙毁坏。不审陛下将何以垂示海内。以彰孝治之风。上纳之。

其年三月十九日敕。令突厥酋长子弟。事东宫。齐聃又上疏曰。昔姬诵与伯禽同业。晋储以师旷为友。匪唯专赖师资。故亦详观近习。皇太子自可招寻园绮。寤寐应刘。陛闼小臣。必采于端士。驱驰所任。并归于正人。方流好善之风。永播崇贤之美。今乃使裘之子。解辫而事春闱。冒顿之苗。削衽而陪望苑。在于道义。臣窃有疑。诗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书曰。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盖殷勤于此。防微之至也。

天授元年。寿春郡王成器兄弟五人初出阁。同日受册。有司撰选仪注。忘载册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阙礼。宰相相顾失色。中书舍人王教。立召小吏五人。各令执笔。口授分写。同时须臾俱毕。词理典赡。时人叹服。

大足元年。则天常引中书舍人陆余庆入。令草诏。余庆回惑至晚。竟不能裁一词。由是转左司郎中。

景龙四年六月二日。初定内难。唯中书舍人苏颋。在太极殿后。文诏填委。动以万计。手操口对。无毫厘差误。主书韩礼。谈子阳。转书诏草。屡谓颋曰。望公稍迟。礼等书不及。恐手腕将废。中书令李峤见之。叹曰。舍人思若涌泉。峤所不测也。

开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紫微令姚崇奏。中书舍人六员。每一人商量事。诸舍人同押联署状进说。凡事有是非。理均与夺。人心既异。所见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尽。臣令商量。其大事执见不同者。望请便作商量状。连本状同进。若状语交互。恐烦圣思。臣既是官长。望于两状后略言二理优劣。奏听进止。则人各尽能。官无留事。敕曰。可。

五年。高仲舒为中书舍人。侍中宋璟。每询访故事。时又有中书舍人崔琳。达于政治。璟等亦礼焉。尝谓人曰。古事问高仲舒。今事问崔琳。又何疑也。

十三年。行封禅之礼。中书令张说。自定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中书舍人张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诅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制。事犹可改。唯审筹之。不可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后果为宇文融所劾。

建中二年六月六日。门下侍郎卢杞奏。六典云。中书舍人。给事中。充监中外考使。重其事也。今者有知考使。无监考使。既阙相临。难令详拣。请依旧置监使。敕旨。令依。其年十月。旧制。中书舍人分押尚书六曹。以凭奏报。开元初。废其职。至是。门下侍郎卢杞请复之。中书侍郎杨炎。固以为不可而止。

贞元初。中书舍人五员皆缺。在省唯高参一人。未几。亦以病免。唯库部郎中张蒙独知制诰。宰相张延赏李泌。累以才可者上闻。皆不许。其月。蒙以姊丧给假。或须草诏。宰相命他官为之。中书省案牍。不行者十余日。

四年二月。以翰林学士职方郎中吴通微。礼部郎中顾少连。起居舍人吴通元。左拾遗韦执谊。并知制诰。故事。舍人六员。通微等与库部郎中张蒙凡五人。以他官知制诰。而六员舍人皆缺焉。

十八年八月。中书舍人权德舆。独直禁垣。数旬一归家。尝上疏请除两省官。诏报曰。非不知卿劳苦。以卿文雅。尚未得如卿等比者。所以久难其人。德舆居西掖八年。其间独掌者数岁。及以本官知礼部贡举。事毕仍掌命书。

元和十三年二月敕。旧制。刑宪皆大理寺刑部详断闻奏。然后至中书裁量。近多不至两司中书。使自处置。今后先付法司。具轻重闻奏。下中书令舍人等参酌。然后据事例裁断。

十五年闰正月。上曰。中书舍人职事。准故事。合分押六司。以佐宰臣等判案。沿革日久。顿复稍难。宜渐令修举。有须慎重者。便令参议。知关机密者。即且依旧。

长庆二年七月敕。自今已后。员外郎知制诏。敕复授本官。通计二周年。然后各依本行转。郎中亦依二周年与正除。如是中行后行郎中。仍更转前行一周年。即与正除。如更是卑官知诰。合转员外者。亦以二周年为限。谏议大夫知者。同前行郎中。给事中并翰林学士别宣。并不在此限。

其年六月。武儒衡以谏议大夫知制诰。膳部郎中元稹。继掌命书。稹常通结内官魏宏。简约车仆。自诣其家。不由宰臣而得掌诰。时人皆鄙之。莫敢言者。独儒衡一日会食公堂。有青蝇入瓜上。忽发怒命掣去之曰。适从何所来。而遽集于此。一座皆愕然。儒衡神气自若。

太和四年七月。中书门下奏。伏以制诰之选。参用高卑。迁转之时。合系劳逸。顷者。缘无定制。其间多有不均。准长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始令自员外以上及卑官知者。同以授职满一年后。各从本秩。递与转官。如至前项正郎。即以周岁为限。皆计在职日月。以为等差。不论本官年考。颇协通理。凡是因职转叙。皆与此文相当。其有本官已是前行郎中。年月已深。方被奖用。即授官数月。合正除。比类旧制。却成侥幸。将垂永久。须有商量。自今以后。从前行郎中知者。并不许计本官日月。但约知制诰满一周年。即与正授。其从谏议大夫知者。亦宜准此。即迟速有殊。比类可遵。并请依长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处分。敕旨。依奏。

其年十月二十二日敕。今后大理寺结断。行文不当。刑部详覆。于事不精。即委中书舍人。举书其轻重出入所失之事。然后出。

会昌四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请复中书舍人。故事。伏见天宝以前。中书舍人六员。除枢密迁授之后。其它政皆得商量。宰臣姚崇奏云。事有是非。理均与夺。人心既异。所见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尽。臣既居官长。望于状后略言事理优劣。奏听进止。自艰难以来。务从权便。政颇去于台阁。事多系于军期。决遣万机。事在宰弼。伏以陛下神武功成。昧旦思治。精核庶政。在广询谋。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前汉魏相。好观故事。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奏请施行。臣等商量。今日以后。除枢密及诸镇奏请有司支遣钱谷等。其它台阁常务。关于沿革。州县奏请。系于典章。及刑狱等。并令中书舍人依故事商量。臣等详其可否。当别奏闻。敕旨从之。

大中六年六月敕。太和中敕旨。条流制诰改转事。颇为得中。实重官业。自后因循不守。有紊典章。遂便迁转频繁。近日却成壅滞。自今以后。宜举太和四年旧敕。便永遵行。仍每选知制诰。于尚书六行郎中官。精择有文学行实。公论显著者。以备擢用。不得偏取前行正郎。余准太和四年七月十三日敕处分。

景福二年十月。以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李磎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日。水部郎中知制诰刘崇鲁。抱其麻哭之。奏云。李磎奸邪。协附权幸。不合为相。乃左授太子少师。时宰相薛昭纬与磎不协。密遣崇鲁沮之。

中书舍人 - 明代

中书舍人——蔡京

明朝舍人分为中书科舍人、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5种,均为从七品。其中,中书科本不称科,因与六科均在午门之外,官署相联,时人习惯称之为科。署中设20人,不分长贰,以年长者一人掌印,称“印君”。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文华殿舍人,掌奉旨书写书籍。武英殿舍人,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内阁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总之,这些舍人实际任务只是照例书写诰敕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重要职权。

从其沿革看,洪武间,置承敕监、司文监、考功监,参掌给授诰敕之事。永乐初,命内阁学士典机务,诏册、制诰皆属之。誊副、缮正皆中书舍人入办,事竣辄出。宣德初,始选能书者处于阁之西小门,谓之西制敕房。诸学士掌诰敕者居阁东,具稿付中书缮进,谓之东诰敕房。至于直文华殿东房、武英殿西房的中书舍人,最初为内官之职,继而以中书分直,最后则选择能书者充任。

中书舍人来自两方面: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其直两殿,两房舍人,不必由部选,自甲科、监生、生儒、布衣能书者,俱可为之;不由科甲者,初授序班,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后虽加衔九列(卿),仍带衔办事。

中书舍人 - 清代

清顺治初年,设中书科,专司缮写册文、诰敕等文书。官员称中书科中书,去掉“舍人”二字,但人们仍习惯旧称。雍正时隶属于内阁。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置满中书2人、汉中书4人、笔帖式10人、供事8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设管中书科汉内阁学士1人。次年,改“管”为“稽查”,增满内阁学士1人。中书科中书只以荫生、贡监补授,至于内阁中书,则几乎是非进士不可。

中书舍人 - 人物

朱孔易,名寅,字行,后更字廷辉。以擅长楷书并能书写方丈大字闻名于世。明永乐初,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因书写朝廷文书和圣旨的需要,下诏征召书法精妙之士,朱孔易被地方官员层层推荐,选入翰林司。此时,明成祖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决定迁都北京。永乐五年,开始征集全国工匠,修筑北京城,并建造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明成祖听说朱孔易“方丈字”写得好,遂专门召见,命他当场书写“大善殿”匾额,朱孔易当着皇帝的面,手执巨笔,不慌不忙,濡墨挥毫,不一会功夫,一副“矩度风韵,伟然杰出”的大字匾额就呈现在皇帝面前,成祖龙颜大喜,即日封他为“中书舍人”,成为我国以书法精妙而获得官职的第一人。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全部建成,许多匾额是由朱孔易书写的,他为故乡朱泾镇留下了永恒的骄傲。

基本含义
指官员中的文学家或文化人士。
详细解释
中书舍人是指担任中书省的官员,也指官员中的文学家或文化人士。这个成语强调了文人在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文化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才华出众、文化修养深厚的人,也可用于赞美有文化素养的官员。
故事起源
中书舍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中书省是负责管理文书和官方文件的机构,中书舍人是担任这个职务的官员。由于中书舍人需要具备文学才华和政务能力,因此成为文化人士的代名词。
词语结构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1. 他是一位中书舍人,不仅在政务上有出色的表现,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2. 这位官员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一直保持着中书舍人的风范,对文化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和推崇。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中书舍人”拆分成“中书”和“舍人”两个词,中书代表中书省,舍人代表文人。通过联想,可以记住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学习相关的成语和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书舍人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是一位中书舍人,他喜欢读书和写字。2. 初中生:老师说我写的作文很有水平,说我是个小中书舍人呢。3. 高中生:他是我们学校的中书舍人,不仅成绩优秀,还参加了很多文化艺术活动。4. 大学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位中书舍人,为社会做出贡献。5. 成年人:虽然我不是中书舍人,但我依然热爱文化艺术,经常参加相关活动。
(0)
诗文中出现“中书舍人”的诗词

代书呈苏易简学士希宠和见寄以便题之于郡斋也

金殿尝闻金口言,词臣官职是神仙。

三年偶忝西垣职,致身似得文章力。

感激思酬圣主恩,危言所以难缄默。

出入金门与玉堂,屡因狂直拜封章。

禦戎救旱无上策,言词不足动君王。

改官出职归郎署,粉围正秩惭叨据。

仍命淮阳颁诏条,元正不得与趋朝。

中书舍人捧宝策,加美徽称尊帝尧。

大明殿里上寿酒,翰林学士先群寮。

独有淮阳知郡吏,为典郡符蒙借紫。

閤门引谢正衙辞,撰日忽忽办行李。

都门柳色早春天,繁台寺中排祖筵。

离杯满劝不惜醉,醉别上马魂黯然。

客心易感须如是,回思故国三千里。

子云相如俱蜀人,我今五十君青春。

春秋鼎盛正清贵,我年渐似下坡轮。

下车犹未踰期月,官舍初经禁烟节。

残阳乍听吹角声,台榭梨花簇香雪。

独酌不欢何所为,孤怀无绪怀己知。

十八学士相念否,应笑骨凡格且卑。

地仙敢言谪仙宦,海槎却有上天时。

陈州去京地不远,莫惜音书来慰勉。

若得工夫可作歌,歌中言语不厌多。

毕三情旨颇似我,向二宋四及李大。

请与副阁王舍人,呈似此歌希唱和。

(0)

宣对纪事为李又玄管建初赋

万历纪元今八年,天子圣学勤精一。

万几稍暇御武英,时为阳月十三日。

公车门下宣画师,中官贵人跑接膝。

小臣李玄管稚圭,次第诸生就班列。

同时待诏庆遭逢,有旨上方使给札。

咫尺彤帷伏作图,天颜一笑首披阅。

綵毫气势似神助,山河草木蒙题拂。

已召主爵录以官,俸视中书舍人秩。

袅号白金更颁赐,殿前叩头拜恩出。

二生逡巡谢薄技,一朝声价遂无匹。

瀛州何羡阎立本,琅玕似胜萧协律。

先朝戴进沈粲俦,往往词臣为称述。

恭闻天子昔冲龄,平台召相咨密勿。

六经朝夕延讲官,帝鉴丹青感良弼。

二生供奉虽小臣,班伯谠言柳公笔。

虞箴舆诵古有之,愿图幽风写无逸。

(0)

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

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翌日各以表谢又进诗一篇臣轼诗云绣裳画衮云垂地,不作成王剪桐戏。
日高黄繖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
(迩英阁前有双槐,樛然属地如龙形。
)壁中蠹简今千年,漆书蝌蚪光射天。
诸儒不复忧吻燥,东宫赐酒如流泉。
酒酣复拜千金赐,一纸惊鸾回凤字。
苍颜白发便生光,袖有骊珠三十四。
(臣所赐诗并题目及臣姓名,凡三十四字。
)归来车马已喧阗,争看银钩墨色鲜。
人间一日传万口,喜见云章第一篇。
(上前此未尝以御书赐群臣。
)玉堂昼掩文书静,铃索不摇钟漏永。
莫言弄笔数行书,须信时平由主圣。
犬羊散尽沙漠空,捷烽夜到甘泉宫。
似闻指麾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时熙河新获鬼章。
是日,泾原复奏夏贼数十万人皆遁去。
)文思天子师文母,终闭玉关辞马武。
小臣愿对紫薇花,试草尺书招赞普。
(谨案唐制: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许缀中书舍人班。
今臣以知制诰待罪禁林,故得以紫薇为故事。

(0)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

瞳瞳日脚晓犹清,细细槐花暖自零。
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
(仆射吕公、门下韩公、左丞刘公,皆自讲席大用。
)上尊初破早朝寒,茗碗仍沾讲舌干。
陛楯诸郎空雨立,故应惭悔不儒冠。
两鹤催颓病不言,年来相继亦乘轩。
误闻九奏聊飞舞,可得徘徊为啄吞。
微生偶脱风波地,晚岁犹存铁石心。
定是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
轼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従,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此翁晚节闲适之乐焉。

(0)

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
[美微之也。
]遥知独对封章草,忽忆同为献纳臣。
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
[予与微之前后寄和诗数百篇,近代无如此多有也。
予除中书舍人,微之撰制词;微之除翰林学士,予撰制词。
]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
[微之长庆初知制诰,文格高古,始变俗体,继者效之也。
众称元白为千字律诗,或号元和格。
]各有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余尘。
[蔡邑无儿,有女琰,字文姬。
陶潜小儿名通子。
]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

(0)

代书呈苏易简学士希宠和见寄以便题之于郡斋

金殿尝闻金口言,词臣官职是神仙。
三年偶忝西垣职,致身似得文章力。
感激思酬圣主恩,危言所以难缄默。
出入金门与玉堂,屡因狂直拜封章。
御戎救旱无上策,言词不足动君王。
改官出职归郎署,粉闱正秩惭叨据。
仍命淮阳颁诏条,元正不得与趋朝。
中书舍人捧宝策,加美微称尊帝尧。
大明殿里上寿酒,翰林学士先群寮。
独有淮阳知郡吏,为曲郡符蒙借紫。
閤门引谢正衙辞,撰日忽忽办行李。
都门柳色早春天,繁台寺中排祖筵。
离杯满劝不惜醉,醉别上马魂黯然。
客心易感须如是,回思故国三千里。
子云相如俱蜀人,我今五十君青春。
春秋鼎盛正清贵,我年渐似下坡轮。
下车犹未逾期月,官舍初经禁烟节。
残阳乍听吹角声,台榭梨花簇香雪。
独酌不难何所为,孤怀无绪怀己知。
十八学士相念否,应笑骨凡格且卑。
地仙敢言谪仙宦,海槎却有上天时。
陈州去京地不远,莫惜音书来慰勉。
若得工夫可作歌,歌中言语不厌多。
毕三情旨颇似我,向二宋四及李大。
请与副阁王舍人,呈似此歌希唱和。

(0)
诗词分类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诗人
佛图澄 曹叔远 陈东甫 郑絪 陈去病 胡旦 王季烈 何如璋 朱兴悌 杨昭俭 张民表 赵善庆 刘安 蒋溥 顾宪成 蔡惠如 魏元忠 温庭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