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礼记·哀公问》:“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 郑玄 注:“君之行虽过,民犹以为法。”本谓统治者的言行为百姓所效法。后指做榜样。 宋 曾巩 《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以称朕所以作则垂法,始今行后之意。”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作则垂宪,克绍克类。” 明 无名氏 《玉环记·童儿暗毒》:“职居宰相,作则君民,何乃心地朦朧,黑白妍媸辩不真。”
- 基本含义
- 指以自己为标准或准则来衡量他人或事物。
- 详细解释
- 作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作”指行为、行动,“则”指准则、标准。作则的含义是以自己为标准或准则来衡量他人或事物,即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他人或事物,不顾实际情况或客观标准。
- 使用场景
- 作则常用于贬义描述他人过于主观、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考虑他人利益或客观情况,只顾自己喜好或意愿的人。
- 故事起源
- 作则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65年,楚国的襄公想要任命他的儿子为继承人,但襄公的大臣们却认为这个儿子并不适合继承位子。其中一位大臣说:“君以己之心短人,而作则以行之,是则君之过也。”意思是说襄公只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这是他的过错。
- 词语结构
- 作则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总是作则,不顾别人的感受。2. 别人的观点他不接受,只按照自己的标准作则。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作则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个标尺上,用自己的身高作为衡量标准,来衡量其他人的身高。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作则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如“以己度人”、“自以为是”等,可以帮助加深对作则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作则,不让我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太严格了,总是作则,不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3. 高中生:有些同学喜欢作则,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的努力和成绩。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能作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