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品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有节操,能够坚守道德原则。可以用于赞美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可以用于批评一个人的道德败坏。
- 例句
- 1. 他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品节,受到了大家的尊敬。2. 这位领导官员因为违反纪律,丧失了品节。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的品行高尚,有节操,能够坚守道德原则。
- 基本解释
◎ 品节 pǐnjié
[moral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品德节操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品节相关的成语,例如“品行端正”、“节衣缩食”等,可以进一步丰富对道德伦理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是一个很懂得分享的孩子,他的品节很好。2.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品节高尚的学生,要坚守诚实、友善的原则。3. 中学生:作为学生干部,我们要始终保持品节,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4.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身的品节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希望以上关于“品节”词语的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关于品节这个成语的具体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义与道德伦理有关,强调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因此,品节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思想和道德传统。
- 英文翻译
1.conduct and morals; integrity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忆品节这个成语。例如,可以将“品”字与品质、品德联系起来,将“节”字与节操、行为准则联系起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品节属于四字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1).谓按等级、层次而加以节制。《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 孔颖达 疏:“品,阶格也;节,制断也。”《朱子语类》卷六二:“道亦是自然之理,圣人於中为之品节以教人耳。”
(2).指等级。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家闲》:“ 司马温公 治家,谨守礼法……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
(3).品行;节操。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国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成硕彦,品节矫然。”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盖先生之治人,尤重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