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书空咄咄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自以为是,嘴上说得很有理,却缺乏实际依据的人。可以用于形容辩论中的不切实际的观点或言辞。
- 例句
- 1. 他在辩论中只是书空咄咄,没有任何实际证据。2. 这个人自称是专家,但他的观点完全是书空咄咄的。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说话自以为有理,但实际上没有根据或依据。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成语和其用法,可以扩展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理解。可以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和例句来学习更多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上总是书空咄咄地说自己是最聪明的,但其实他并不是。2. 初中生:那个同学在班级辩论比赛中书空咄咄地辩论,但却没有任何实际证据支持他的观点。3. 高中生:老师批评他的论文没有实际依据,只是书空咄咄地写了一些空洞的观点。
- 故事起源
- 书空咄咄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赵氏的人,他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很有才华,经常在众人面前大言不惭。有一次,他在一场辩论中,高声自称自己是“书中之龙”,但却无法举出任何实际证据或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人们就用“书空咄咄”来形容这种自命不凡,却缺乏实际根据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拿着一本空白的书,大声地咄咄逼人地说话,但却没有任何内容,这样就可以联想到书空咄咄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书空咄咄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书”、“空”和“咄”。其中,“书”表示书本、知识;“空”表示空洞、没有根据;“咄”表示高声、自以为是。
- 词语解释
- shū kōng duō duō ㄕㄨ ㄎㄨㄙ ㄉㄨㄛ ㄉㄨㄛ
书空咄咄(書空咄咄)
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殷中军 被废,在 信安 ,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 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金 元好问 《镇平县斋感怀》诗:“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丽品》:“公子疑信参半,书空咄咄,侦骑四出,踪绪杳然,悲愤填膺,一病几殆。” 夏衍 《文艺工作者与社会》:“社会上将文人看作一种特殊的存在,而将他们规定为只能书空咄咄而没有实行力的迂腐的人种。”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