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邪僻恣纵。《史记·李斯列传》:“今 高 ( 赵高 )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 子罕 相 宋 也。”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国将亡,其君贪冒、淫僻、邪佚、荒怠、芜秽、暴虐。”
- 基本含义
- 邪恶的、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
- 详细解释
- 邪佚是一个汉语成语,由“邪”和“佚”两个字组成。邪指不正当、不合法的行为或思想,佚指迷失、荒谬的事物。邪佚表示邪恶的、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通常指邪恶的行为或思想迷失了正道。
- 使用场景
- 邪佚一词常用于道德批评、警示和教育场合。可以用来形容违背道德准则、迷失正道的行为或思想。
- 故事起源
- 邪佚的故事起源于《论语》中的一则对话。孔子的学生曾子问他:“仁者,人也,何以为邪?”孔子回答说:“邪者,恶也,佚者,迷也。”这段对话表达了孔子对邪恶行为和迷失思想的批评和警示。
- 词语结构
- 邪佚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形容词组成。
- 例句
- 1. 他的行为邪佚,违背了道德准则。2. 这种邪佚的思想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邪可以联想到邪恶的行为,佚可以联想到迷失的思想。将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邪恶”、“不正当”、“迷失”等,以扩展对邪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行为很邪佚,老师批评了他。初中生:我们要警惕邪佚的思想,保持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邪佚的行为不仅违法,还会伤害他人。大学生:我们应该远离邪佚的影响,追求真理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