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禀畏”。犹敬畏。 宋 范仲淹 《又上吕相公书》:“众皆望风禀畏,以济边事。”《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诸将 田神功 等不復稟畏, 光弼 愧恨成疾。”
- 基本含义
- 指对权贵或有威势的人心存敬畏之情。
- 详细解释
- 禀畏是由“禀”和“畏”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禀”意为向上级报告,请求指示;“畏”意为畏惧、敬畏。禀畏的含义是指对权贵或有威势的人心存敬畏之情,表达了对权威的顺从和敬畏。
- 使用场景
- 禀畏一词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对权威人物或有威势的人心生敬畏之情。可以用于形容对上级领导的敬畏、对权威专家的尊重、对权势者的顺从等情况。
- 故事起源
- 禀畏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襄公十四年》:“敬禀畏于君,敢忘家。”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子路说的,意思是要尊敬、敬畏君主,不敢忘记家庭的教育。从此,禀畏成为了描述对权威的敬畏之情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禀畏是由两个单独的词组成的,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 1. 学生们对老师都怀着一种禀畏之情,言行举止都非常恭敬。2. 领导的权威使得员工们心生禀畏,没有人敢违背他的意愿。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禀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向上级报告时,脸上充满敬畏之情的表情,这样可以帮助记住禀畏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权威、敬畏相关的成语,如“敬而远之”、“敬谢不敏”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加深对权威与尊重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知识渊博,让我们对她心生禀畏之情。2. 初中生:面对考试,同学们都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心存禀畏。3. 高中生:学校的校长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权威,我们对他心怀禀畏。4. 大学生:在实习的公司,大家对总经理都怀有一种禀畏的情绪,不敢有丝毫怠慢。5. 成年人:面对领导的权威,我们应该保持禀畏之心,遵守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