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灋仪”。法度礼仪。《周礼·夏官·小臣》:“小臣,掌王之小命,詔相王之小灋仪。” 郑玄 注:“小法仪,趋行拱揖之容。”《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是夜而六宫承式,厥明而百吏受遗,草定法仪,兹实赖汝。” 郭沫若 《文艺论集·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何以说到国家的起源上来,他偏要取消他万法归宗的上帝而创出什么‘民约论’来,自行破坏自己的规矩法仪,自行作恶呢?”
- 基本含义
- 法仪是指法律和礼仪,也可以表示法治和法度。
- 详细解释
- 法仪一词由“法”和“仪”两个字组成。其中,“法”指的是法律、法规,代表着法治和法度的意义;“仪”指的是礼仪、规矩,代表着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意义。法仪合在一起,表示法律和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 使用场景
- 法仪常常用来形容社会秩序井然、法律法规完备,以及人们的行为遵循规范和礼仪。在正式场合,也可以用来形容仪式庄重、典礼隆重。此外,法仪还可以用来强调法律和礼仪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遵守法律、尊重规则、遵循道德。
- 故事起源
- 法仪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孔子世家》。当时,孔子曾经说过:“法仪者,礼之纲纪也。”意思是法律和礼仪是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的核心。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成语“法仪”。
- 词语结构
- 法仪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社会的法仪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2. 他举止庄重,符合法仪。3. 在婚礼上,他们举行了一场庄重的法仪。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法仪”这个成语与法律和礼仪联系起来,联想到法律和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背诵和运用例句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法律和礼仪相关的词语和成语,如“法度”、“礼仪之邦”等。也可以深入了解法律体系和社会规范,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遵守校规校纪,做到法仪有序。2. 初中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维护社会的法仪。3. 高中生:法律和道德是社会法仪的重要组成部分。4. 大学生: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的制定和维护法仪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