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北魏 古弼 的绰号。《魏书·古弼传》:“ 弼 头尖, 世祖 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
- 基本含义
- 指人才出众、文才出色的人。
- 详细解释
- 笔公是一个古代成语,由两个字组成。笔指的是书写工具,公则是指才子、贤人。笔公指的是具有出色文才的人,通常是指文学界或书法界的杰出人物。
- 使用场景
- 笔公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赞美文学或书法方面的人才,可以用于形容作家、诗人、书法家等具有卓越才华的人。在教育领域,也可以用来形容学生在文学或书法方面有出色表现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笔公一词最早见于《西京杂记·卷五·艺文》中,记载了唐代文学家杜牧的故事。据说,杜牧在洛阳时,曾经在街头写字,吸引了很多人围观。后来,有人看到杜牧的书法,称他为"笔公",以示对他卓越文才的赞赏。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 1. 他的书法真是了不起,真当得起“笔公”的称号。2. 这位作家的文笔出众,被誉为当代的笔公。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笔公这个词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一支大笔,站在公共场所,写字写得很出色,引来了很多人的围观和赞赏。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记住笔公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和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此外,还可以学习更多的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写字,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位像笔公一样的书法家。2. 初中生: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真是一位年轻的笔公。3. 高中生:我最喜欢读杜牧的诗,他是一位真正的笔公。4. 大学生:这位作家的小说非常有深度,堪称当代的笔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