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8日(农历三月廿一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澌澌的词语解释
澌澌的意思
拼音:sī sī    注音:ㄙㄧ ㄙㄧ
使用场景
澌澌一词常用于描述雨声、泉水声、溪流声等自然界中的声音。它可以用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例句
1. 雨下了一夜,窗外传来澌澌的雨声,让人感到宁静而舒适。2. 溪水潺潺澌澌,清凉宜人。
基本含义
形容水流声或雨声等连续不断的声音。
基本解释

◎ 澌澌 sīsī
(1) [hissing] 象声词,形容风雪雨水声
(2) 雪声
月冷江清近腊时,玉階金瓦雪澌澌。——唐· 王建《宫词》
(3) 风声
饮猿忽下藤袅袅,浴鹤乍立风澌澌。——明· 高启《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
(4) 雨声
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唐· 李商隐《肠》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描述自然声音的成语,如“泉声澹澹”、“风声细细”等,以扩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下课后,我和朋友们一起去溪边玩耍,听到了澌澌的溪水声。2. 初中生:在夏天的午后,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澌澌的雨声,感觉特别舒服。3. 高中生:他在山上建了一座小木屋,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澌澌的鸟鸣声,非常宁静美好。4. 大学生及以上:我喜欢在雨天里散步,听着澌澌的雨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故事起源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话:“澌澌者天地之门。”这句话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界限就像水流的声音一样连续不断。后来,人们将“澌澌”作为一个成语来形容水流声或雨声等连续不断的声音。
记忆技巧
可以将澌澌的发音联想为水流声或雨声的连续不断的声音。可以在脑海中形象地想象出雨水不断地滴落或溪水不断地流淌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词语结构
澌澌是一个叠字成语,由相同的两个字组成。
详细解释

象声词。 唐 王建 《宫词》之五五:“月冷江清近猎时,玉阶金瓦雪澌澌。” 唐 李商隐 《肠》诗:“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 明 高启 《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诗:“饮猿忽下藤裊裊,浴鹤乍立风澌澌。”《黄绣球》第二回:“冬天大冷天,也只给他一件破棉袄,冻的澌澌的抖。”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

(0)
诗文中出现“澌澌”的诗词

白河

饮马河流没马蹄,轻风吹浪听澌澌

龙沙古渡余磷火,鳞瓦前村忘鼓鼙。

落日尚疑旗影动,角声凄。

昔时战垒今何在,叱犊春畴雨一犁。

(0)

水龙吟四首·其二秋声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过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0)

楼夜

凉露滴滴风澌澌,一湖白烟高下飞。

市人行尽野人去,月落远山空所思。

(0)

河西歌效长吉体

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却召瞿昙作夫婿。

紫驼载锦凉州西,换得黄金铸马蹄。

沙羊冰脂蜜脾白,个中饮酒声澌澌

(0)

有怀非惜恨,不奈寸肠何。

即席回弥久,前时断固多。

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

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

倦程山向背,望国阙嵯峨。

故念飞书及,新欢借梦过。

染筠休伴泪,绕雪莫追歌。

拟问阳台事,年深楚语讹。

(0)

十四夜

素月净明漪,危桥清眺时。

带星光沥沥,蘸水流澌澌

岸火行相引,渔舟望屡移。

严城不禁夜,玉漏正迟迟。

(0)
诗词分类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诗人
蔡寅斗 范文程 刘裕 洪拟 司马懿 唐姬 顾可适 彭伉 安磐 王彦威 季振宜 刘弗陵 张肃 刘义庆 嵇绍 曹景宗 秋瑾 杜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