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五根的词语解释
五根的意思
拼音:wǔ gēn    注音:ㄨˇ ㄍㄣ
基本解释

(1).佛教谓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本法。即信根(信奉佛法),精进根(勤修善法),念根(忆念正法),定根(使心不散),慧根(思维真理)。《俱舍论》卷三:“於清浄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南朝 梁元帝 《与萧谘议等书》:“必须五根之信,以信为首;六度之檀,以檀为上。”
(2).佛教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俱舍论》卷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譬喻经》:“五根之祸,剧於毒龙。五根如箭,意想如弓。”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官有五根,物有五尘,故知而有异。” 刘大白 《心印》诗:“这不是你不能,这是你五根的不灵。”

英文翻译

1.【医】five roots

基本含义
五根是一个指代困境或困难的成语。
详细解释
五根源自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庄子与他的学生在一起观察一棵大树,庄子问学生:“你看这棵大树,你能一眼看到它的全貌吗?”学生回答说:“不能,因为树太高了。”庄子接着问:“那你能一眼看到它的树冠吗?”学生回答说:“不能,因为树太茂密了。”庄子继续问:“那你能一眼看到它的树干吗?”学生回答说:“不能,因为树太粗了。”庄子再次问:“那你能一眼看到它的树皮吗?”学生回答说:“不能,因为树太光滑了。”最后,庄子问:“那你能一眼看到它的树根吗?”学生回答说:“可以,因为树根是最朴素、最本质的部分。”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或困境时,应该从最基本、最本质的方面去思考和解决。
使用场景
五根通常用于形容面对困境时,应该从最基本、最本质的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可以用于励志、教育、演讲等场景。
故事起源
五根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庄子·齐物论》。
词语结构
五根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五”和“根”两个词组成。
例句
1. 面对困境,我们要学会看问题的五根,找到解决的关键。2. 在学习新知识时,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掌握五根。3. 他在创业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五根的原则,最终取得了成功。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五根”与树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来记忆。想象一棵大树,从树根到树冠,将树根作为最基本、最本质的部分,用来解决问题或困境。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更多与“五根”相关的成语,如“一根筋”、“三根指”等,来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困难,但我记得老师教过我们要学会看问题的五根,所以我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最终解决了问题。2. 初中生:在面对升学压力时,我会想起五根的故事,明白只有从最本质的方面去努力,才能达到成功。3. 高中生:我正在准备高考,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五根的原则,努力克服困难,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0)
诗文中出现“五根”的诗词

楞严经偈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士,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祇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尘登如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證。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閒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

(0)

宿洪山寺

了了浑忘色与声,朝来谁梦复谁醒。

五根七窍休疑我,同向白牛车上行。

(0)

渔家傲·其五

鹦鹉频伽知几只。音声和雅鸣朝夕。

演畅五根并五力。令人忆。心飞恨不身生翼。

从是西方十万亿。山长水远谁人识。

唯是观门归路直。真消息。坐澄劫水琉璃碧。

(0)

代书寄可行弟二首·其二

文竹移栽只五根,来时无数长儿孙。

不因繁冗休轻剪,要使清阴过酒尊。

(0)

奉同太宰节使朱先生和郭景纯游仙九首次其韵·其八

括坤奠天台,步溟涉方丈。

孔牖六浊人,到兹五根朗。

碧童双云鬟,峭峦发妙响。

跪求紫金经,仙书见存想。

一都理运毂,五岳图归掌。

七宝自满堂,三清可恣往。

王母垂双眉,顾恧衰有象。

遂投极乐国,聊解微尘网。

(0)

渔家傲·鹦鹉频伽知几只

鹦鹉频伽知几只。
音声和雅鸣朝夕。
演畅五根并五力。
令人忆。
心飞恨不身生翼。
从是西方十万亿。
山长水远谁人识。
唯是观门归路直。
真消息。
坐澄劫水琉璃碧。

(0)
诗词分类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诗人
陈廷敬 钱镠 姚燧 高骈 谭用之 崔道融 王庭筠 李瓒 顾非熊 包恢 羊士谔 陶望龄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