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水浅不通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 泗水 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缙云鲙飞》:“ 縉云县 溪涧浅涩,寻常无大鱼。”《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因 丹徒 运河 浅涩异常,委 武进 吴令 往 孟瀆河 测量存水尺寸及桥座情形。”
- 基本含义
- 形容文学艺术作品或言辞浅显而不深奥,缺乏深度和内涵。
- 详细解释
- 浅涩形容作品或言辞浅显而不深奥,缺乏深度和内涵。它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也可以用来形容言辞、表达等方面。浅涩的作品或言辞往往缺乏深度和思考,给人的感觉比较肤浅和表面。
- 使用场景
- 浅涩一词常用于评论文学作品或言辞时,用来形容其缺乏深度和内涵。它可以用来批评某个作品或言辞的质量,表达对其浅显的不满。
- 故事起源
- 浅涩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词语结构
- 浅涩是由形容词“浅”和“涩”组成的,表示作品或言辞的浅显和缺乏深度。
- 例句
- 1. 这篇文章写得太浅涩了,缺乏思考和独特的见解。2. 虽然这幅画色彩鲜艳,但是却显得浅涩,没有深入人心的感觉。
- 记忆技巧
- 我们可以通过将“浅涩”与“表面浅显、缺乏深度”这一含义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幅绘画作品只有表面的颜色和形状,没有内涵和深度,这样可以帮助记住浅涩的意思。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浅涩相关的成语,如“浅尝辄止”、“浅显易懂”等,来丰富对于浅涩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本故事书太浅涩了,我想读一些更有趣的故事。2. 初中生:老师的讲解太浅涩了,我们希望能听到更深入的知识。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观点太浅涩了,没有引起我深思的地方。